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筑牢“梅汛期”地灾安全防线——浙江自然资源系统强化汛期地灾防治纪略
发布日期: 2024-06-25 10:43 浏览次数: 字体:[ ]

自6月9日入梅以来,浙江迎来连续强降雨天气,多地出现特大暴雨,极大增加了山区地质灾害风险。浙江自然资源系统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排查、“驻县进乡”技术支撑和数字赋能地灾智防等工作,竭尽全力,筑牢“梅汛期”地灾防治安全网。

截至6月22日,全省累计上报地质灾害灾、险情133起,其中灾情55起、险情78起,未造成人员伤亡。成功避让地质灾害13起,共避免65人可能因灾伤亡。

应对措施更给力

面对地质灾害防御的严峻形势,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压紧压实责任,采取“三全”措施积极应对。

全域排查。主汛期前,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共出动4188个排查组、11059人次,排查点数28072处次,覆盖全部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防范区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并全部落实防御责任和防御措施。入梅后,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5282名群测群防员对1002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风险防范区开展巡查,累计巡查52990点次。

全时预警。构筑“区域预报﹢实时预警﹢现场报警”三道防线,累计组织全省地质灾害预警会商21次,发布未来24小时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预报21期,加密发布未来3小时短临预报46期,发布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防范区实时预警30055次。

全员下沉。构建群测群防﹢驻县进乡﹢应急救援“三支队伍”协同防灾机制,充分利用地灾智治数字化平台和地灾智防App,加强对基层群测群防员、“驻县进乡”地质队员的统一指挥;安排394名“驻县进乡”地质队员驻守79个县(市、区),参与指导排查风险隐患4153处,处置疑似地质灾害628起。

基层防范更主动

进入“梅汛期”以来,浙江广大基层干部、群测群防员、“驻县进乡”地质队员积极协作,全力做好巡查排查、人员转移、应急处置等工作。

6月11日10时,龙泉市西街街道社区干部梅舒根在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时,发现凤凰社区一处房屋后山有泥土松动迹象。

“这几天持续降雨,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很大。”想到这里,梅舒根的心揪了起来。他立即向龙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报告了情况。

接到报告后,龙泉市局等单位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处置险情,组织工作人员发放地质灾害防范撤离通知书,协助附近受威胁区域11户34人撤离并妥善安置。6月12日23时,该隐患点发生山体滑坡,塌方量900余立方米,因转移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

6月12日14时,丽水市庆元县竹口镇副镇长刘峻峰与村干部吴珍珍等人,在排查中发现黄田镇东西村85岁村民沈世树家屋旁的水变浑浊了,后山也有泥土松动迹象。刘峻峰当即联系庆元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并劝说沈世树和家人撤离至避灾安置点。见沈世树一家不愿撤离,刘峻峰等人便一直劝说。

15时30分,庆元县局、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等单位经现场勘察后,确认此地存在安全隐患。这时,历经1个多小时的劝说,沈世树夫妇一家5口终于同意转移至安置点。10分钟后,沈世树家的院墙外发生山体滑坡。

“幸好有你们,我们一家人才能像现在这样坐在一起。”沈世树拉着工作人员的手激动地说。

技术支撑更到位

面对地灾险情,浙江省地质院、浙江省自然资源集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增派技术力量强化地质灾害重点地区防御工作。

6月14日下午,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院紧急成立了一支由10名地质队员组成的“驻县进乡”支援小分队,连夜从绍兴出发驰援丽水。

随着丽水降雨的持续增强,浙江省地质院启动跨区域调度机制,统筹协调全省专家队伍和各方资源,调度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院、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23名专家赶赴丽水,迅速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救援工作。

“在救援开展过程中,丽水市探索建立的‘省市县三位一体’联合防灾体系取得了实战效果。”浙江厅地勘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1月,浙江省自然资源集团成立省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总队(以下简称总队),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现场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此次面对来势汹汹的雨情,总队共派出213名队员,携带177套装备,分别进驻65个县(区、市),开展应急救援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密切关注雨情变化,强化统筹调度,提升‘驻县进乡’队伍快速反应能力,全力以赴打好地灾防御战。”浙江厅地勘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分享: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