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接受《新京报》专访:“两山”理念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理念
发布日期:2023-08-17 17:13:29浏览次数:字体:[ ]

浙江与“生态日”渊源深厚,这片土地曾诞生全国首个县级和省级“生态日”。2023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生态日”从县级到省级再到国家级,“两山”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首个全国生态日的设立能发挥什么作用?浙江省域的国土空间治理有哪些探索和实践?浙江省将在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开展哪些工作?针对这些问题,新京报记者专访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陈龙。

全国生态日应时而生、十分必要


新京报:今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在你看来,为生态文明设立纪念日,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陈龙:单独设立全国生态日可以说是应时而生、十分必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生态日在浙江已有多年成功实践的基础。依托全国生态日,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在我看来,设立全国生态日,不仅是一种标志,更是一种动力。这激励我们更好地理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也激励我们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统筹好资源保护和要素保障,为浙江奋力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标杆之地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新京报:全国首个县级和省级“生态日”都诞生于浙江,“生态日”与浙江有着怎样的联系?

陈龙:“生态日”与浙江有着深厚渊源。2003年7月,浙江省委作出实施“八八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作为重要内容。同年9月,安吉县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设立全国首个县级“生态日”。2010年9月,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设立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日”。

20年来,浙江在“八八战略”指引下,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和治理修复举措,山更青了、水更绿了、天更蓝了。如,安吉余村曾因过度开发矿产资源导致环境恶化,痛定思痛后,关停矿山、淘汰重污染企业,走出了新的发展之路。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此考察时,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20年3月,浙江代表团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建议,将“两山”理念提出的日子设为全国生态日。2023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

“生态日”从县级到省级再到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逐渐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理念。

新京报: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浙江湖州举办,此次生态日宣传将聚焦哪些方面、开展哪些活动?

陈龙: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浙江省举办,是对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充分肯定,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此次活动,我们聚焦耕地保护、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保护和修复、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主题开展了系列宣传。

一方面,支持主流媒体“走下去”,深入杭州、衢州等地进行采访,集中展现浙江省自然资源系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和有益经验。另一方面,鼓励地方基层“传上来”,依托“浙江自然资源”政务新媒体平台,策划推出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群众喜爱、展现美丽浙江建设的新媒体宣传产品。

像管理财政资金一样管理空间资源


新京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浙江省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碎片化程度较高,浙江省采取了哪些举措加强耕地保护?

陈龙:我们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制定出台20条“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着力打造最严格的耕地保护体制机制创新省。

在空间上划红线、守红线。按照国家的部署要求,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明确了耕地保护面积187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652万亩,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在制度上明责任、共保护。按照党中央规定,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同时,加强耕地保护政策宣讲,在全国率先实行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营造全社会“齐心协力保耕地,万众一心护良田”的良好氛围。

在监管上早发现、早制止。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田长制”,开发运用“耕地智保”数字化场景,在全国率先构建了“人防+技防”的耕地保护新格局。如今浙江的耕地,地面上有6万多名“田长”和巡查员加强巡查,半空中有1.49万个探头24小时监控,高空中有卫星、无人机不定期进行检查,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网,做到“全覆盖、全天候、无死角”,初步实现了违法占用耕地“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

在执法上严查处、快处置。今年上半年,我们强力组织开展违法占用耕地“零新增”攻坚行动。去年5月“田长制”实施以来,有86个县(市、区)的新增违法占用耕地减少到3亩以下,其中,72个县(市、区)减少到0亩,基本实现了“动态清零”。

在保护上优布局、提质量。严格落实“双平衡”制度,大力实施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加快推进垦造耕地行动,推动“小田变大田”“差田变良田”。

新京报:在自然资源部全国生态日记者行活动中,我们看到生态保护修复带来的成效,也发现数字赋能给科学治理带来的活力,浙江省域的国土空间治理有哪些探索和实践?

陈龙:我们以建设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为突破口,推进省域空间精准分析、整体优化、高效利用、依法保护、科学治理。

比如,打造了智能高效的“空间数字底座”,构建了以“一库一图一箱”为核心的智能底座,协同45个省级部门,在线归集1200多个图层、3亿条空间数据。还建立了“空间账簿+”管控机制,实现耕地、规划控制线、建设用地等核心要素数字化、账簿化、清单化管理,做到了像管理财政资金一样管理空间资源。

此外,积极探索空间治理的“浙江方案”,形成了“空间规划、空间保护、空间利用、空间安全”四大综合应用,上线“浙地智用”“地灾智治”等多跨场景,初步实现了国土空间多目标协同治理。

两个“山水工程”,修复面积达2481平方公里


新京报:2021年,钱塘江源头山水工程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针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浙江有哪些好的经验?

陈龙:我们先后实施了钱塘江源头、瓯江源头区域两个国家级“山水工程”,安排了139个项目。目前,已完成83个项目,修复面积达2481平方公里。

我们主要抓好五个环节,包括抓制度建设,制定资金管理办法、项目管理办法等,从制度上规范项目实施。抓项目进度,通过现场推进、晾晒考核、交办督办等形式,控制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压力传导,推动项目进展。抓项目验收,创新实行行业验收,项目完工后,由行业主管部门组织验收,规范项目验收流程。抓资金监管,明确地方财政部门资金管理职责,严格落实党中央资金与地方资金的分账管理,确保党中央资金使用流向清晰、可追可查。抓特色挖潜,打造出“建德模式”“淳安模式”“丽水模式”等,今年还实施了6个省级“山水工程”,逐步形成山水工程“浙江模式”。

新京报:《浙江省攻深增储扩能找矿行动实施方案》今年印发。浙江有哪些优势矿产和地热资源?该方案的出台能起到什么效果?

陈龙:浙江是矿产资源小省,纳入统计的矿产96种,以非金属矿产为主,素有“十块石头三把土”之称,明矾石查明资源量居全国之冠,叶蜡石、普通萤石、熔剂用灰岩、硅藻土居全国第二位。已查明资源量的地热资源,多以温泉形式开发利用,有武义温泉、泰顺氡泉、宁海森林温泉、临安湍口温泉等温泉旅游度假区。

我们根据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铜金攻深、萤石增储、地热扩能”的找矿思路,部署了基础地质调查、战略性矿产勘查、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优势矿产勘查、地质科技创新、数智地勘建设等重点工作。同时,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搭建国内一流找矿专家平台,加强找矿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地勘基金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地质找矿突破创造良好条件,在全省迅速掀起了一股找矿热潮。

地质文化“进村入户”,建成全国首个地质文化村


新京报:今年浙江省地质博物馆正式开馆,成为展示浙江自然资源工作成果的重要窗口。在推动中国地质科普事业上,浙江省具体开展了哪些工作、有哪些亮点?

陈龙:浙江省在地质科普事业上起步比较早,也做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首先是摸清科普资源家底,累计查明全省900余处地质遗迹点,包括世界级8处、国家级78处,为开展地质科普夯实了资源基础。我们还建成分级保护体系,包括世界地质公园1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地质公园10处、省级地质公园8处、地质遗迹保护区4处、重要地质遗迹保护点157处,为开展地质科普搭建了平台。

在创新“地质+”文化上,我们率先提出“地质文化村(镇)”建设理念,建成全国首个地质文化村,目前已建成8个地质文化村(镇),数量领跑全国,有效推动地质文化“进村入户”,助推地质研学产业发展。

在加强科普基地建设方面,全省已建成地质类博物馆20余家、研学基地14家、地质类科普教育基地7处、野外地质观测站4处,初步建成全省地质文化传播平台。其中,省地质博物馆于今年4月22日开馆,已累计接待参观人数超9万人次,成为杭州及周边青少年重要科普打卡地。

新京报:今年是浙江“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下一步,浙江在强化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将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陈龙:接下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全国生态日为契机,推进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

我们将以更高质量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加快形成“一湾引领、四极辐射、山海互济、全域美丽”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以更强决心守住耕地和生态红线,贯彻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完善“田长制”和“耕地智保”,常态化开展违法占用耕地“零新增”攻坚行动。同时,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城镇开发边界管控。

通过更实举措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持续擦亮“百大”项目集中攻坚、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国土空间整体智治等“金名片”,推动自然资源要素高效配置。

更大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亩均论英雄”“增存挂钩”工作导向,健全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政策体系,统筹推进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更快进度推进生态保护和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治理,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全过程管控,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