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赋能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来源: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日期: 2022- 06- 08 14: 15
字体:[
]

为深入贯彻落实《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浙江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充分发挥市场监管职能,赋能山区26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聚焦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和共同富裕示范,立足山区26县发展实际,坚持综合集成、改革创新、数字牵引、精准赋能,充分运用市场监管职能工具,进一步打开山区26县市场主体壮大、供给质量提升、富民产业发展、经济效率优化的通道,更大力度激发山区26县发展活力、创新力、竞争力,全力打造赋能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市场监管样板,在推动山区26县同步迈向现代化和共同富裕进程中贡献重要力量。

二、工作目标

2025市场监管助力山区26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日益完善,有效路径基本形成。

——市场主体量质齐升。山区26县年均新设立市场主体20万户以上、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每千人市场主体数超过全省平均值70%、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小微企业培育库企业数增长20%,小微主体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质量品牌提档增效。山区26“品字标”企业达到800家以上,新增各级政府质量奖获奖组织200以上;“浙江制造”标准总量达到600项以上,占全省比重由12%提高到15%;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山区26县全覆盖。

——生态优势不断放大。山区26县新增绿色产品、有机产品认证生产企业100家以上,新增“丽水山耕”认证企业50家以上;发展美丽乡村、民宿、养老、碳足迹领域认证组织(企业)150家以上;创建绿色认证示范区5个以上。

——创新创造持续激活。山区26县高价值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数量年均增长8%以上、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专利优先审查“白名单”企业达到200、年均增长30%以上,重点产业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和预警平台总数不少于8

——消费环境全面改善山区26美丽乡村放心消费全域创建星级农贸市场全域覆盖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5S食品小作坊350、占全省35%以上,线上线下助力特色农产品销售的渠道进一步拓宽。

——特色产业提速发展“一县一策”推进山区特色产业质量提升食药物质管理和食药同源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中药材产地加工品种数量翻番;地理标志突破200标志使用主体实现倍增,年产值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主要举措

(一)商事改革赋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1. 便利市场准入。将山区26县企业名称取冠“浙江”字样的申报注册资金从1000万元放宽至500万元,支持通过网络销售山区特色产品的个体工商户将网络经营场所登记为经营场所,为市场主体提供“网上办、掌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等服务,全面提升注册登记便利度。深入推进食品生产准入制度改革试点,全面优化食品生产许可审批服务,延伸山区26粮、茶、菌等区域特色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2. 加强公正监管。及时清理含有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指定交易等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保障山区26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发展。指导山区26县用好公平竞争审查例外规定,制定出台扶持发展政策措施。指导山区26深化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建立健全信用承诺和信用修复机制,深化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在山区26县建立一批涉企收费监测点,健全违规收费线索发现处置机制。

3. 壮大小微主体。完善小微主体培育库标签体系,优先将山区26县特色产业、老字号小微主体和个体工商户纳入培育库。提升小微主体融资服务水平,结合山区26县产业特色构建专属信用评价模型,定期向银行推送授信白名单。加大对山区26县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力争每年培训2万人以上。

(二)质量标准赋能,扩展提跃升张力

4. 提升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实施“千争创万导入”活动,指导规上企业导入和实施卓越绩效管理、精益管理、5S现场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推广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结合山区26县经济特点,运用“质量特派员”“质量服务团”等服务载体,针对性解决企业质量技术难题和质量提升需求。支持山区26县推进小微企业质量认证提升行动,推动品牌认证机构赴山区26县开展“五个一”个性化服务,全面提升小微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5. 释放市场主体标准化活力。支持山区26县相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浙江制造”标准等,鼓励承担各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提升标准化能力。围绕山区26县特色产业发展,鼓励开展对标达标提升行动,加强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

6. 推进山区特色标准化建设。推进山区26县度假休闲、乡村旅游、民宿经济、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品和文物保护利用等标准化建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先支持山区26县申报建设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试点,持续推进山区26县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乡村治理等标准化建设。鼓励山区26县开展城市标准化试点,加快全域标准化发展。

7. 加强品牌培育和推广。遴选山区26县质量基础良好的企业纳入“千企创牌”培育库,实施“一企一策”分类指导和“一品一策”跟踪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创“品字标”品牌。指导山区26县加强区域品牌建设,深化“‘品字标’+市域公用品牌+县域品牌+企业品牌”的母子品牌战略,提升品牌建设覆盖面。将山区26县作为“品字标”品牌宣传推广重点,提升品牌影响力

(三)检测认证赋能,提升生态品质魅力

8. 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支持山区26县技术机构加强食品检测、民生计量等基础能力建设,在符合条件的山区26县围绕重点产业链、产业集群、特色小镇布局省级质检中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支持创建缙云锯床、江山消防产品等国家质检中心。推动省级技术机构在苍南、龙游、松阳等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共建检测实验室。

9. 优化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加大实验室开放支持力度,优化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推动远程智控方舱计量实验室拓点扩面,最大程度降低山区26县企业送检成本。推进“百名博士进厂入企”活动常态化帮扶机制,巩固提升“优化计量、提质增效”企业帮扶行动成果,每年组织省级专家队伍提供技术帮扶不少于1000次。

10. 提升山区生态产品价值。加强“丽水山耕”与“品字标浙江农产”认证有效衔接。支持淳安、武义、开化、仙居巩固扩大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成效。支持云和、莲都等相关产业发展有机产品认证,助推农旅融合发展。支持磐安等以中药材有机认证示范建设为抓手,推动中药材绿色发展。加强有机产品认证监管,维护有机产品公信力。

11. 探索乡村振兴服务认证。推动乡村振兴增链补链延链,聚焦“美丽乡村”建设,以质量认证手段推进山区26县康养、民宿、文旅等新业态发展。支持在开化、松阳等地开展乡村民宿认证,支持在苍南等地开展养老服务认证,拓宽乡村振兴转化通道。

12.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支持山区26县开展绿色认证示范区创建活动,加大绿色认证和推广应用,选树绿色认证领跑者企业。支持山区26县探索开展绿色低碳等新型认证,支持淳安等地率先开展“碳交易”“碳足迹”认证试点。支持山区26县开展居民生活领域绿色低碳试点。指导山区26县重点用能企业建立健全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开展能效对标和节能诊断。

(四)知识产权赋能,注入创新创造动力

13. 加大知识产权创造支持力度。完善山区26县知识产权培优机制,建立专利优先审查“白名单”制度,发布专利优先审查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目录畅通面向26县的检验鉴定绿色通道,开展浙西南新能源产业专利快速获权重点帮扶加大对山区26县高价值知识产权创造资助力度,探索应纳税所得额100万以下企业专利费用减免自动备案改革。加强对山区26县知识产权动态监测,定向实施一批重点产业知识产权预警分析项目。

14. 促进知识产权运营转化。实施知识产权“山海协作”工程,建立山区26县知识产权服务对接机制,面向山区26县免费开放一批许可专利,促进知识产权转化。支持有条件的山区26建设知识产权产业联盟和相关产业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开展知识产权保险、证券化等金融改革创新试点。

15. 优化知识产权平台载体布局。支持有条件的山区26县积极申报国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指导山区26根据区域特色深化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引进和培育公共服务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支持龙泉等地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县。

16. 实施地理标志产值倍增计划。开展地理标志富农行动,健全山区26县地理标志立体化保护和富农转化机制,建设“山区26县地理标志”数字化专区,组建专家顾问团队,一县一策开展技术指导、创业孵化、标准管理、品牌保护等服务,打造“一县一村一精品”。到2025年,山区26县地理标志产业实现产值翻番,建成省级及以上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5个以上,列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清单6家以上

17. 增强商业秘密保护能力。加快推进《商业秘密保护管理与服务规范》省级地方标准宣贯,在山区26县优先培育一批商业秘密保护示范企业。优先出台山区26县特色产业商业秘密保护指南,制定发布武义五金制造、永嘉阀门、云和玩具行业商业秘密保护规范(指南)和商业秘密易侵害清单,建立商业秘密保护示范指导站和行业商业秘密保护联盟,实现山区26县商业秘密保护基地建设全覆盖。

(五)市场流通赋能,挖掘富民增收潜力

18. 提升商品市场发展能级推进山区26县商品市场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规范化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山区26建设产地型市场。迭代“浙江省一、二星级文明规范市场标准”,增加适配山区26县的指标,加大对山区26县星级市场创建指导力度。指导构建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清单式管理机制,建成一批数字治理、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安全高效的农批市场。

19. 助力特色农产品多渠道销售。持续完善“浙里市场”“山区26县共同富裕特色农产品浙里展”专区建设,推动全省大型农批市场加强与山区26县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山区—市场—终端”扁平化供货渠道,完善“商品市场+合作社+农户”销售模式。引导平台企业和山区26县积极开展合作,加强社交电商、直播电商与山区地方特色产业和经营户的对接,发挥流量和质量双驱动作用,带动山区26县优质农产品线上销售,促进山区农户增收获益。

20.开展“广告助农”行动。组织省内100家大型广告资质企业,开展为山区26县特色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公益宣传、免费广告设计、市场营销指导等活动,提升山区26县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组织指导省内大型媒介单位开展助力山区26县公益广告宣传行动,扩大山区特色经济社会影响力。支持武义县开展公益广告促进和管理改革创新试点。

21. 推动食品小作坊提档升级。加快推进山区26县食品小作坊“五化”建设,通过标准化建设、园区化管理、文旅化融合、数字化监管、阳光化共治,推动食品小作坊由“小散低”向“精特美”转型升级,打造食品小作坊特色品牌,更好发挥食品小作坊促进消费、传承文化、推动增富的积极作用。支持庆元开展“红盾智坊”应用建设试点。

22. 加快放心消费建设提质扩面。大力推广实施省级乡村放心消费建设标准,深入打造放心消费精品乡村。鼓励各地融合地域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文化、行业特色进行创新,形成“一县一品、一行一景”新局面。支持山区26县开展放心食品超市自我承诺、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品质食品超市等创建活动,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六)产业提升赋能,增强特色经济竞争力

23. 推动重点产业质量提升聚焦永嘉教玩具、开化有机硅等山区传统制造业,龙泉宝剑、磐安中药材等历史经典产业,以及仙居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组织实施“百项质量攻关”和“百项标准攻坚”,通过“一个行动方案、一批目标企业、一套标准体系、一个服务平台、一批服务专家、一套推进机制”项目化模式,“一业一策”精准推进重点产业质量提升,树立一批质量提升标杆。

24. 推动食药物质产业发展。深入推进铁皮石斛、灵芝、山茱萸等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管理试点,建立专门许可审批通道,加快试点物质企业许可审批,许可受理、材料审查、现场核查压缩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优化现场核查方式,对现场评价中已经完成核查的部分,可免于现场核查;涉及延续换证的,产品类别或原料种类、产品工艺未变化的,可免于现场核查。力争到2022年底,在山区26县培育5家食药物质管理试点企业。为试点申报企业全方位提供原料控制、标准制定、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出厂检验、数据上链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

25. 推动药械产业发展。支持山区26县发展特色原料药,推动相关企业从原料药向制剂转型,对药品跨地域生产、生产场地转移等开展个性化定制指导。推进药品检查、审评、检测能力建设,加强山区26县药品检查基本装备配备。对山区26县纳入国家和省级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的产品,实施精准对接、精准服务,加快创新产品上市进度。支持浙江药科职业大学与山区26县医疗器械企业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山区26县输送专业人才。

26. 推动中药产业发展。加快“中药真实世界研究中心”建设,支持山区26县开展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研发。积极挖掘山区26县中药野生品种资源,推动道地药材和特色中药材规范化和规模化种植,支持武义铁皮石斛、龙泉灵芝、磐安浙贝母等一批中药材道地优势产区发展,加强“新浙八味”特色药材品牌培育。鼓励中药生产企业在山区26县中药材产地自建、共建符合GAP的中药材生产企业及基地。推进中药材及饮片加工“共享车间”提质扩面,支持山区26县中药材和中药饮片一体化加工。支持山区26县挖掘特色药用动植物资源的非药用价值,推进化妆品新原料的开发,培育美丽新产业。

索引号: 002482410/2022-00322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公开日期: 2022-06-08

市场监管赋能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来源: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日期: 2022- 06- 08 14: 15 字体:[ ] 浏览次数:( )

为深入贯彻落实《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浙江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充分发挥市场监管职能,赋能山区26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聚焦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和共同富裕示范,立足山区26县发展实际,坚持综合集成、改革创新、数字牵引、精准赋能,充分运用市场监管职能工具,进一步打开山区26县市场主体壮大、供给质量提升、富民产业发展、经济效率优化的通道,更大力度激发山区26县发展活力、创新力、竞争力,全力打造赋能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市场监管样板,在推动山区26县同步迈向现代化和共同富裕进程中贡献重要力量。

二、工作目标

2025市场监管助力山区26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日益完善,有效路径基本形成。

——市场主体量质齐升。山区26县年均新设立市场主体20万户以上、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每千人市场主体数超过全省平均值70%、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小微企业培育库企业数增长20%,小微主体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质量品牌提档增效。山区26“品字标”企业达到800家以上,新增各级政府质量奖获奖组织200以上;“浙江制造”标准总量达到600项以上,占全省比重由12%提高到15%;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山区26县全覆盖。

——生态优势不断放大。山区26县新增绿色产品、有机产品认证生产企业100家以上,新增“丽水山耕”认证企业50家以上;发展美丽乡村、民宿、养老、碳足迹领域认证组织(企业)150家以上;创建绿色认证示范区5个以上。

——创新创造持续激活。山区26县高价值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数量年均增长8%以上、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专利优先审查“白名单”企业达到200、年均增长30%以上,重点产业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和预警平台总数不少于8

——消费环境全面改善山区26美丽乡村放心消费全域创建星级农贸市场全域覆盖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5S食品小作坊350、占全省35%以上,线上线下助力特色农产品销售的渠道进一步拓宽。

——特色产业提速发展“一县一策”推进山区特色产业质量提升食药物质管理和食药同源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中药材产地加工品种数量翻番;地理标志突破200标志使用主体实现倍增,年产值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主要举措

(一)商事改革赋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1. 便利市场准入。将山区26县企业名称取冠“浙江”字样的申报注册资金从1000万元放宽至500万元,支持通过网络销售山区特色产品的个体工商户将网络经营场所登记为经营场所,为市场主体提供“网上办、掌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等服务,全面提升注册登记便利度。深入推进食品生产准入制度改革试点,全面优化食品生产许可审批服务,延伸山区26粮、茶、菌等区域特色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2. 加强公正监管。及时清理含有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指定交易等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保障山区26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发展。指导山区26县用好公平竞争审查例外规定,制定出台扶持发展政策措施。指导山区26深化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建立健全信用承诺和信用修复机制,深化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在山区26县建立一批涉企收费监测点,健全违规收费线索发现处置机制。

3. 壮大小微主体。完善小微主体培育库标签体系,优先将山区26县特色产业、老字号小微主体和个体工商户纳入培育库。提升小微主体融资服务水平,结合山区26县产业特色构建专属信用评价模型,定期向银行推送授信白名单。加大对山区26县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力争每年培训2万人以上。

(二)质量标准赋能,扩展提跃升张力

4. 提升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实施“千争创万导入”活动,指导规上企业导入和实施卓越绩效管理、精益管理、5S现场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推广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结合山区26县经济特点,运用“质量特派员”“质量服务团”等服务载体,针对性解决企业质量技术难题和质量提升需求。支持山区26县推进小微企业质量认证提升行动,推动品牌认证机构赴山区26县开展“五个一”个性化服务,全面提升小微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5. 释放市场主体标准化活力。支持山区26县相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浙江制造”标准等,鼓励承担各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提升标准化能力。围绕山区26县特色产业发展,鼓励开展对标达标提升行动,加强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

6. 推进山区特色标准化建设。推进山区26县度假休闲、乡村旅游、民宿经济、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品和文物保护利用等标准化建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先支持山区26县申报建设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试点,持续推进山区26县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乡村治理等标准化建设。鼓励山区26县开展城市标准化试点,加快全域标准化发展。

7. 加强品牌培育和推广。遴选山区26县质量基础良好的企业纳入“千企创牌”培育库,实施“一企一策”分类指导和“一品一策”跟踪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创“品字标”品牌。指导山区26县加强区域品牌建设,深化“‘品字标’+市域公用品牌+县域品牌+企业品牌”的母子品牌战略,提升品牌建设覆盖面。将山区26县作为“品字标”品牌宣传推广重点,提升品牌影响力

(三)检测认证赋能,提升生态品质魅力

8. 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支持山区26县技术机构加强食品检测、民生计量等基础能力建设,在符合条件的山区26县围绕重点产业链、产业集群、特色小镇布局省级质检中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支持创建缙云锯床、江山消防产品等国家质检中心。推动省级技术机构在苍南、龙游、松阳等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共建检测实验室。

9. 优化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加大实验室开放支持力度,优化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推动远程智控方舱计量实验室拓点扩面,最大程度降低山区26县企业送检成本。推进“百名博士进厂入企”活动常态化帮扶机制,巩固提升“优化计量、提质增效”企业帮扶行动成果,每年组织省级专家队伍提供技术帮扶不少于1000次。

10. 提升山区生态产品价值。加强“丽水山耕”与“品字标浙江农产”认证有效衔接。支持淳安、武义、开化、仙居巩固扩大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成效。支持云和、莲都等相关产业发展有机产品认证,助推农旅融合发展。支持磐安等以中药材有机认证示范建设为抓手,推动中药材绿色发展。加强有机产品认证监管,维护有机产品公信力。

11. 探索乡村振兴服务认证。推动乡村振兴增链补链延链,聚焦“美丽乡村”建设,以质量认证手段推进山区26县康养、民宿、文旅等新业态发展。支持在开化、松阳等地开展乡村民宿认证,支持在苍南等地开展养老服务认证,拓宽乡村振兴转化通道。

12.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支持山区26县开展绿色认证示范区创建活动,加大绿色认证和推广应用,选树绿色认证领跑者企业。支持山区26县探索开展绿色低碳等新型认证,支持淳安等地率先开展“碳交易”“碳足迹”认证试点。支持山区26县开展居民生活领域绿色低碳试点。指导山区26县重点用能企业建立健全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开展能效对标和节能诊断。

(四)知识产权赋能,注入创新创造动力

13. 加大知识产权创造支持力度。完善山区26县知识产权培优机制,建立专利优先审查“白名单”制度,发布专利优先审查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目录畅通面向26县的检验鉴定绿色通道,开展浙西南新能源产业专利快速获权重点帮扶加大对山区26县高价值知识产权创造资助力度,探索应纳税所得额100万以下企业专利费用减免自动备案改革。加强对山区26县知识产权动态监测,定向实施一批重点产业知识产权预警分析项目。

14. 促进知识产权运营转化。实施知识产权“山海协作”工程,建立山区26县知识产权服务对接机制,面向山区26县免费开放一批许可专利,促进知识产权转化。支持有条件的山区26建设知识产权产业联盟和相关产业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开展知识产权保险、证券化等金融改革创新试点。

15. 优化知识产权平台载体布局。支持有条件的山区26县积极申报国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指导山区26根据区域特色深化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引进和培育公共服务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支持龙泉等地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县。

16. 实施地理标志产值倍增计划。开展地理标志富农行动,健全山区26县地理标志立体化保护和富农转化机制,建设“山区26县地理标志”数字化专区,组建专家顾问团队,一县一策开展技术指导、创业孵化、标准管理、品牌保护等服务,打造“一县一村一精品”。到2025年,山区26县地理标志产业实现产值翻番,建成省级及以上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5个以上,列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清单6家以上

17. 增强商业秘密保护能力。加快推进《商业秘密保护管理与服务规范》省级地方标准宣贯,在山区26县优先培育一批商业秘密保护示范企业。优先出台山区26县特色产业商业秘密保护指南,制定发布武义五金制造、永嘉阀门、云和玩具行业商业秘密保护规范(指南)和商业秘密易侵害清单,建立商业秘密保护示范指导站和行业商业秘密保护联盟,实现山区26县商业秘密保护基地建设全覆盖。

(五)市场流通赋能,挖掘富民增收潜力

18. 提升商品市场发展能级推进山区26县商品市场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规范化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山区26建设产地型市场。迭代“浙江省一、二星级文明规范市场标准”,增加适配山区26县的指标,加大对山区26县星级市场创建指导力度。指导构建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清单式管理机制,建成一批数字治理、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安全高效的农批市场。

19. 助力特色农产品多渠道销售。持续完善“浙里市场”“山区26县共同富裕特色农产品浙里展”专区建设,推动全省大型农批市场加强与山区26县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山区—市场—终端”扁平化供货渠道,完善“商品市场+合作社+农户”销售模式。引导平台企业和山区26县积极开展合作,加强社交电商、直播电商与山区地方特色产业和经营户的对接,发挥流量和质量双驱动作用,带动山区26县优质农产品线上销售,促进山区农户增收获益。

20.开展“广告助农”行动。组织省内100家大型广告资质企业,开展为山区26县特色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公益宣传、免费广告设计、市场营销指导等活动,提升山区26县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组织指导省内大型媒介单位开展助力山区26县公益广告宣传行动,扩大山区特色经济社会影响力。支持武义县开展公益广告促进和管理改革创新试点。

21. 推动食品小作坊提档升级。加快推进山区26县食品小作坊“五化”建设,通过标准化建设、园区化管理、文旅化融合、数字化监管、阳光化共治,推动食品小作坊由“小散低”向“精特美”转型升级,打造食品小作坊特色品牌,更好发挥食品小作坊促进消费、传承文化、推动增富的积极作用。支持庆元开展“红盾智坊”应用建设试点。

22. 加快放心消费建设提质扩面。大力推广实施省级乡村放心消费建设标准,深入打造放心消费精品乡村。鼓励各地融合地域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文化、行业特色进行创新,形成“一县一品、一行一景”新局面。支持山区26县开展放心食品超市自我承诺、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品质食品超市等创建活动,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六)产业提升赋能,增强特色经济竞争力

23. 推动重点产业质量提升聚焦永嘉教玩具、开化有机硅等山区传统制造业,龙泉宝剑、磐安中药材等历史经典产业,以及仙居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组织实施“百项质量攻关”和“百项标准攻坚”,通过“一个行动方案、一批目标企业、一套标准体系、一个服务平台、一批服务专家、一套推进机制”项目化模式,“一业一策”精准推进重点产业质量提升,树立一批质量提升标杆。

24. 推动食药物质产业发展。深入推进铁皮石斛、灵芝、山茱萸等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管理试点,建立专门许可审批通道,加快试点物质企业许可审批,许可受理、材料审查、现场核查压缩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优化现场核查方式,对现场评价中已经完成核查的部分,可免于现场核查;涉及延续换证的,产品类别或原料种类、产品工艺未变化的,可免于现场核查。力争到2022年底,在山区26县培育5家食药物质管理试点企业。为试点申报企业全方位提供原料控制、标准制定、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出厂检验、数据上链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

25. 推动药械产业发展。支持山区26县发展特色原料药,推动相关企业从原料药向制剂转型,对药品跨地域生产、生产场地转移等开展个性化定制指导。推进药品检查、审评、检测能力建设,加强山区26县药品检查基本装备配备。对山区26县纳入国家和省级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的产品,实施精准对接、精准服务,加快创新产品上市进度。支持浙江药科职业大学与山区26县医疗器械企业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山区26县输送专业人才。

26. 推动中药产业发展。加快“中药真实世界研究中心”建设,支持山区26县开展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研发。积极挖掘山区26县中药野生品种资源,推动道地药材和特色中药材规范化和规模化种植,支持武义铁皮石斛、龙泉灵芝、磐安浙贝母等一批中药材道地优势产区发展,加强“新浙八味”特色药材品牌培育。鼓励中药生产企业在山区26县中药材产地自建、共建符合GAP的中药材生产企业及基地。推进中药材及饮片加工“共享车间”提质扩面,支持山区26县中药材和中药饮片一体化加工。支持山区26县挖掘特色药用动植物资源的非药用价值,推进化妆品新原料的开发,培育美丽新产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