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勇进70年】强塘固防御灾害享安宁,看温州打造“江岸长城”
发布日期:2019-11-14 17:51 浏览次数:

山江海汇集的温州,有着漫长的海岸线,自古以来,温州就和风雨有着解不开的渊源。

温州因水而生,上千年的城市发展史,也是一部同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而抵御洪涝和台风,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战斗,沿海堤防则是这场防御战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面盾牌。

抗天灾、除水患,长期以来同自然灾害的不懈斗争,也磨砺出温州人敢打敢拼、不屈不挠、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或许,和风雨的抗争会一直延续,但温州人保卫家园、建设家乡的初心,却绝不停歇。

(瓯江城区防洪堤)

东海崛起第一条高标准海塘,十月奋战来换人居安宁

飞往温州的飞机在龙湾永强机场徐徐降落,机窗外,一条白色的巨龙静默舒展,它的外侧是零星的围垦工程和无垠的东海,里侧是万顷良田,以及鳞次栉比的厂房。

这条横卧在东海之滨的巨龙,就是守护龙湾安全的生命线——永强高标准堤塘。

( 龙湾永强标准堤塘)

上世纪90年代之前,永强片区44.75公里的海岸线仅仅有一条土堤防护,虽然每年都有加固修补,但是每到汛期,海浪侵袭,沿海居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历史上,龙湾永强片沿海曾多次遭受台风和海洋灾害。其中,有一场台风令所有人记忆深刻。

1994年8月21日,恰逢农历七月十五,17号台风裹挟着百年未遇的天文大潮和大暴雨,肆无忌惮地袭击着永强沿海一带,44.5公里海堤全线崩溃。海潮长驱直入,吞噬村庄、农田、厂房……直接经济损失达17亿元。

“当年暴雨加上狂风,漆黑的夜全是风雨声。第二天,沿海土堤被打成断断续续的小山包,连坝址都难以辨认了。”一位市民回忆道。

痛定思痛,灾后第五天,温州市委、市政府就下定决心要建设一条高标准的海堤——永强高标准堤塘。

然而,建什么样的高标准海堤?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建成?需要多少钱?资金从哪里来?

经过多方论证,一个月后,总体方案确定:将在24.75公里的海岸线上,按50年一遇的标准重建一条集堤、路、河、林为一体的堤塘,工程投资达9836万元。

工程建设所需的9836万元,对于家底薄、又刚遭大灾的属地政府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担子。为了筹资建海塘,当地召开了一个个动员大会,党员干部带头捐款,企业和村民也积极响应。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竟有七成多资金来自民间。

1994年11月初,永强堤塘建设拉开了序幕。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合力推进,不到一年的时间,建成了长达19.1公里的堤塘,成为了龙湾防汛防台的第一道防线。

永强高标准堤塘建成后,经受住了多个台风的正面考验,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也间接推动了温州全市乃至全省高标准堤塘的建设热潮。1997年“9711”号强台风过后,浙江省政府发出了“全民动员兴水利,万众一心修海塘”的号召,决心集全省之力,用3至5年时间建设沿海千里高标准海塘。

2】七都岛筑起环岛生命线,提标加固除薄弱环节

在和台风的抗争中,温州持续不断升级防御武器。

目前温州市海塘堤防中,100年一遇及以上的有41.09公里,50年一遇的279.02公里,20年一遇及以下的137.66公里。在建海塘工程25公里,包括永嘉三江标准堤,灵昆标准堤四期,平阳县鳌江标准堤钱仓、东江、萧江段等工程。

今年51岁的王晓蒙是温州市鹿城区七都街道人,家族世世代代住在七都岛上,原先靠着打渔为生。而今,随着七都标准堤塘工程的建设,他从一名渔民变成了吟州水闸的巡查管理员,见证了七都环岛堤防的守护作用。

(七都环岛标准堤塘)

“1994年的那一次台风,七都岛上的泥塘都被冲垮了,地也被淹了……岛上住了一辈子,没有见过那么大的台风。”时间过去了25年,王晓蒙依然对当年的台风记忆深刻。

地处瓯江的七都岛,曾因为地势低,又缺少高标准堤塘护卫,在以往的台风中吃尽苦头。每当台风来袭,海水都会倒灌淹没农田和房屋,对于七都岛的岛民们来说,以前每次遇到台风,就意味着“离岛转移”。

现在,全长14.8公里的七都环岛防洪堤塘已经建成投用,七都岛拥有了一面“铜墙铁壁”,时刻守护着岛上居民的安宁。

(七都环岛防洪堤附属效果图)

如今,王晓蒙每隔两天都要在堤上巡查,到了台风季,他还要严格按照防汛应急响应的有关规定,做好水闸的启闭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守护这片岛。

看着建成的七都标准堤塘工程,王晓蒙充满了自豪,“它守护着岛上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历经了七都从昔日大水浸街全岛撤离,到如今安然面对台风侵袭,王晓蒙的感触最为深刻。

七都岛标准海塘在抵御百年一遇瓯江洪潮的同时,也将防洪、景观、交通融于一体,打造了靓丽的景观岛屿。

3】瓯江防洪堤成城市风景线,也成了市民游客必去的打卡点

如果说永强高标准堤塘见证了温州人和台风抗争中取得的标志性胜利,七都环岛堤塘筑起了一道生命线,那么温州城区的防洪堤工程,则是瓯江里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了城市堤防建设的新样板。

如今,外地游客来温州旅游,瓯江沿岸的防洪堤是不可错过的打卡点。

华灯初上,江风徐徐,沿着瓯江防洪堤一路徐行,堤岸下方是静水流深的瓯江,身侧是郁郁葱葱的水榕树,隔江远眺,就能看到温州的人文地标江心屿,以及对岸的重重碧峰和绚丽的灯光秀,瓯江美景尽收眼底。

江堤里侧,沿江道路笔直宽阔,一排排大厦临街耸立,颇具都市风采。行走在这样的道路上,沿途满眼绿色,伴着江水声,海边城市的律动跃然于心。

眼前的美景,是过去温州市民从未想象过的模样。瓯江穿城而过汇入东海,历史上,温州城区屡遭洪水侵袭,市区沿江居民都有过“水漫金山”的经历。

“温瑞平原一般年份只比海平面高三四米,容易受到台风和暴风雨的袭击,平原内河水位与瓯江、飞云江及东海的潮位(最高最低潮差4.5--7米)差距,构成了天然的地理条件,很容易受到风暴潮的影响。” 曾任温州市城市中心区建设指挥部副指挥的金小麟介绍道。

温州市政府下定决心,要以百年一遇的建设标准,建成一座名副其实的“安全堤”、一道保卫家园的“江岸长城”,全面满足城市防洪需要。

2000年,温州市城区防洪堤一期工程初步设计获得省水利厅批复,这条全长1568米的百年一遇城区防洪堤,西起东瓯大桥,东至郭公山勤奋水闸,工程批准概算为1.5亿元,2001年1月开工,2002年12月完工。

之后,二期、三期、四期(温州市沿江防洪堤鹿城段)城区防洪工程先后获得批复并开工建设。这些防洪工程的建成,为温州市主城区高标准防洪堤闭合创造了条件,大大提高了城市防洪能力。

从上世纪的20年一遇、50年一遇,到如今100年一遇的城区防洪堤建设,沿江防洪堤的建设标准逐步提高,将一条百年一遇的防洪工程和一道绿色亲水景观带相结合,使江畔的居民更加安居乐业。

(瓯江城区防洪堤夜景)

江堤除了防洪功能外,将景观、道路、桥梁、码头相结合,不仅使百姓安居乐业,更成为温州城市形象展示的新景观和新名片,发挥着样板、标杆、示范性作用。该项工程也获得了浙江省建设工程“钱江杯”奖。

“温瑞平原人口众多,经济发达,防洪堤的构建使温州城市更安全,内河河流更加稳定,使得温瑞塘河水系的闭合水利管理成为可能。”金小麟连连感慨:“这项民生工程百姓口碑好,工程美誉度高。”

绵延十多公里的沿江防洪堤,宛如一幅靓丽的绿色长卷铺展在瓯江畔,依托这瓯江文化的底蕴,奏出一曲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



信息来源:省水利厅 钱江晚报

【激流勇进70年】强塘固防御灾害享安宁,看温州打造“江岸长城”
  • 日期:2019-11-14 17:51
  • 来源: 省水利厅 钱江晚报
  • 浏览次数:
  • 字体:[ ]

山江海汇集的温州,有着漫长的海岸线,自古以来,温州就和风雨有着解不开的渊源。

温州因水而生,上千年的城市发展史,也是一部同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而抵御洪涝和台风,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战斗,沿海堤防则是这场防御战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面盾牌。

抗天灾、除水患,长期以来同自然灾害的不懈斗争,也磨砺出温州人敢打敢拼、不屈不挠、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或许,和风雨的抗争会一直延续,但温州人保卫家园、建设家乡的初心,却绝不停歇。

(瓯江城区防洪堤)

东海崛起第一条高标准海塘,十月奋战来换人居安宁

飞往温州的飞机在龙湾永强机场徐徐降落,机窗外,一条白色的巨龙静默舒展,它的外侧是零星的围垦工程和无垠的东海,里侧是万顷良田,以及鳞次栉比的厂房。

这条横卧在东海之滨的巨龙,就是守护龙湾安全的生命线——永强高标准堤塘。

( 龙湾永强标准堤塘)

上世纪90年代之前,永强片区44.75公里的海岸线仅仅有一条土堤防护,虽然每年都有加固修补,但是每到汛期,海浪侵袭,沿海居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历史上,龙湾永强片沿海曾多次遭受台风和海洋灾害。其中,有一场台风令所有人记忆深刻。

1994年8月21日,恰逢农历七月十五,17号台风裹挟着百年未遇的天文大潮和大暴雨,肆无忌惮地袭击着永强沿海一带,44.5公里海堤全线崩溃。海潮长驱直入,吞噬村庄、农田、厂房……直接经济损失达17亿元。

“当年暴雨加上狂风,漆黑的夜全是风雨声。第二天,沿海土堤被打成断断续续的小山包,连坝址都难以辨认了。”一位市民回忆道。

痛定思痛,灾后第五天,温州市委、市政府就下定决心要建设一条高标准的海堤——永强高标准堤塘。

然而,建什么样的高标准海堤?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建成?需要多少钱?资金从哪里来?

经过多方论证,一个月后,总体方案确定:将在24.75公里的海岸线上,按50年一遇的标准重建一条集堤、路、河、林为一体的堤塘,工程投资达9836万元。

工程建设所需的9836万元,对于家底薄、又刚遭大灾的属地政府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担子。为了筹资建海塘,当地召开了一个个动员大会,党员干部带头捐款,企业和村民也积极响应。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竟有七成多资金来自民间。

1994年11月初,永强堤塘建设拉开了序幕。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合力推进,不到一年的时间,建成了长达19.1公里的堤塘,成为了龙湾防汛防台的第一道防线。

永强高标准堤塘建成后,经受住了多个台风的正面考验,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也间接推动了温州全市乃至全省高标准堤塘的建设热潮。1997年“9711”号强台风过后,浙江省政府发出了“全民动员兴水利,万众一心修海塘”的号召,决心集全省之力,用3至5年时间建设沿海千里高标准海塘。

2】七都岛筑起环岛生命线,提标加固除薄弱环节

在和台风的抗争中,温州持续不断升级防御武器。

目前温州市海塘堤防中,100年一遇及以上的有41.09公里,50年一遇的279.02公里,20年一遇及以下的137.66公里。在建海塘工程25公里,包括永嘉三江标准堤,灵昆标准堤四期,平阳县鳌江标准堤钱仓、东江、萧江段等工程。

今年51岁的王晓蒙是温州市鹿城区七都街道人,家族世世代代住在七都岛上,原先靠着打渔为生。而今,随着七都标准堤塘工程的建设,他从一名渔民变成了吟州水闸的巡查管理员,见证了七都环岛堤防的守护作用。

(七都环岛标准堤塘)

“1994年的那一次台风,七都岛上的泥塘都被冲垮了,地也被淹了……岛上住了一辈子,没有见过那么大的台风。”时间过去了25年,王晓蒙依然对当年的台风记忆深刻。

地处瓯江的七都岛,曾因为地势低,又缺少高标准堤塘护卫,在以往的台风中吃尽苦头。每当台风来袭,海水都会倒灌淹没农田和房屋,对于七都岛的岛民们来说,以前每次遇到台风,就意味着“离岛转移”。

现在,全长14.8公里的七都环岛防洪堤塘已经建成投用,七都岛拥有了一面“铜墙铁壁”,时刻守护着岛上居民的安宁。

(七都环岛防洪堤附属效果图)

如今,王晓蒙每隔两天都要在堤上巡查,到了台风季,他还要严格按照防汛应急响应的有关规定,做好水闸的启闭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守护这片岛。

看着建成的七都标准堤塘工程,王晓蒙充满了自豪,“它守护着岛上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历经了七都从昔日大水浸街全岛撤离,到如今安然面对台风侵袭,王晓蒙的感触最为深刻。

七都岛标准海塘在抵御百年一遇瓯江洪潮的同时,也将防洪、景观、交通融于一体,打造了靓丽的景观岛屿。

3】瓯江防洪堤成城市风景线,也成了市民游客必去的打卡点

如果说永强高标准堤塘见证了温州人和台风抗争中取得的标志性胜利,七都环岛堤塘筑起了一道生命线,那么温州城区的防洪堤工程,则是瓯江里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了城市堤防建设的新样板。

如今,外地游客来温州旅游,瓯江沿岸的防洪堤是不可错过的打卡点。

华灯初上,江风徐徐,沿着瓯江防洪堤一路徐行,堤岸下方是静水流深的瓯江,身侧是郁郁葱葱的水榕树,隔江远眺,就能看到温州的人文地标江心屿,以及对岸的重重碧峰和绚丽的灯光秀,瓯江美景尽收眼底。

江堤里侧,沿江道路笔直宽阔,一排排大厦临街耸立,颇具都市风采。行走在这样的道路上,沿途满眼绿色,伴着江水声,海边城市的律动跃然于心。

眼前的美景,是过去温州市民从未想象过的模样。瓯江穿城而过汇入东海,历史上,温州城区屡遭洪水侵袭,市区沿江居民都有过“水漫金山”的经历。

“温瑞平原一般年份只比海平面高三四米,容易受到台风和暴风雨的袭击,平原内河水位与瓯江、飞云江及东海的潮位(最高最低潮差4.5--7米)差距,构成了天然的地理条件,很容易受到风暴潮的影响。” 曾任温州市城市中心区建设指挥部副指挥的金小麟介绍道。

温州市政府下定决心,要以百年一遇的建设标准,建成一座名副其实的“安全堤”、一道保卫家园的“江岸长城”,全面满足城市防洪需要。

2000年,温州市城区防洪堤一期工程初步设计获得省水利厅批复,这条全长1568米的百年一遇城区防洪堤,西起东瓯大桥,东至郭公山勤奋水闸,工程批准概算为1.5亿元,2001年1月开工,2002年12月完工。

之后,二期、三期、四期(温州市沿江防洪堤鹿城段)城区防洪工程先后获得批复并开工建设。这些防洪工程的建成,为温州市主城区高标准防洪堤闭合创造了条件,大大提高了城市防洪能力。

从上世纪的20年一遇、50年一遇,到如今100年一遇的城区防洪堤建设,沿江防洪堤的建设标准逐步提高,将一条百年一遇的防洪工程和一道绿色亲水景观带相结合,使江畔的居民更加安居乐业。

(瓯江城区防洪堤夜景)

江堤除了防洪功能外,将景观、道路、桥梁、码头相结合,不仅使百姓安居乐业,更成为温州城市形象展示的新景观和新名片,发挥着样板、标杆、示范性作用。该项工程也获得了浙江省建设工程“钱江杯”奖。

“温瑞平原人口众多,经济发达,防洪堤的构建使温州城市更安全,内河河流更加稳定,使得温瑞塘河水系的闭合水利管理成为可能。”金小麟连连感慨:“这项民生工程百姓口碑好,工程美誉度高。”

绵延十多公里的沿江防洪堤,宛如一幅靓丽的绿色长卷铺展在瓯江畔,依托这瓯江文化的底蕴,奏出一曲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