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市县传真丨常山:探索“先用后转”新模式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步入“快车道”

发布日期:2024-06-19 17:27 浏览次数:

作为全省首批山区26县科技成果转移支付试点县,常山县深入推进科技成果“先试用后转化”新模式,聚焦县“五个一”特色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匹配度差、风险性高、承接力弱、转化率低等难题,依托浙大衢州“两院”、浙江理工大学常山研究院、上海大学常山产业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探索产权资源“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模式,促进科技成果需求方与供给方“双向奔赴”,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自2022年实施试点工作以来,目前已落地科技成果85项,惠及企业45家,增加企业产值超2亿元。

提高科技成果供给,打破“不能转”壁垒。近年来,有效推进省级油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精密基础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深化校地合作。先后成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常山技术转移中心、衢州学院常山技术转移中心,促进高校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县域特色产业主导企业“生产线”,做大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成果池。油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精密基础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目前已集聚高校院所、服务机构等创新资源30余家,累计开展产学研技术攻关项目20余项。常山县把每月27日设为常山“爱企服务日”,各相关部门分组集中下沉服务企业,重点宣传科技成果“先用后转”相关内容。分组常态化服务全县186家规上企业,有效提高政策知晓率。一年来,全县共明确“爱企联络员”323名,已开展助企科技服务2250余次,科技小分队开展政策宣传500余人次。强化技术服务指导,破解“不会转”困境。针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常山县探索了“保姆式”上门服务,推动成果顺畅落地。常山发挥浙理工常山研究院、上海大学常山产业研究院等作用,提供专利落地和技术咨询顾问服务;召集专家学者、“周末工程师”等高端人才,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小组,一对多联系县内20家重点企业,分组深入企业开展“车间问诊”活动,通过提供科技成果试用、生产环节改造、技术参数评估、实操人员培训等服务,推动科技成果顺利落地;在轴承产业推广“先用后转”,实现轴承模具使用寿命从原来的2小时平均提高到6小时。今年一季度,面向主导产业,先后开展博士入企服务60余人次,开展项目合作3项,完成专利签约32件、落地产业化项目1个。

强化集成联动效应,化解“转得慢”难题。面对企业因成果不足造成平台培育不够门槛、科技项目申报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将科技成果“先用后转”和企业研发平台培育、项目申报等工作紧密结合。科技小分队动态跟踪企业“先用后转”进展,做到成果转移一批,研发平台培育一批,放大“先用后转”连锁效应,促进企业最大限度享受政策红利。如“可拆卸环道式单相流冲蚀试验装置”等专利在浙江中精轴承有限公司免费试用,加快企业开发中小型轴承表面质量可视化检测系统进程,企业获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认定。“一种织物的三维立体纹样设计方法”等专利浙江灿宇纺织有限公司免费试用,助力企业攻关技术难题,企业获批省“尖兵”“领雁”项目1项。截至目前,高端装备零部件产业成功转化科技成果23项,帮助企业解决智能车间改造、轴承性能提升、模具寿命延长等技术难题52个,转化发明专利19个。

(来源:创新浙江)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