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索引号: 002482090/2017-12692 发布机构: 浙江省科技厅
发文日期: 2017-03-1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印发《浙江省基础研究“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7-03-17 09:37 信息来源:浙江省科技厅 浏览次数:

各市、县(市、区)科技局(委),省级有关部门,有关高校、科研院所:

现将《浙江省基础研究“十三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组织实施。

附件:浙江省基础研究“十三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6年10月12日

浙江省基础研究“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浙江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十二五”以来,我省基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盾构装备、器官移植、工业自动控制等领域处于国内顶尖水平,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全国前列。2011-2015年,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02项,经费总额50.49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总量的1.6倍和3倍,在全国位列第6位,较“十一五”期间提高1位,为国家基础研究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二五”期间,我省SCI论文数及表现不俗的论文数均位于全国第5位,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10年累计被引用篇数最多的国际论文位于第4位;浙江大学在世界各学科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论文219篇,位居全国高校第一。2011-2015年,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共投入6649万元,支持了226位年轻的基础研究领军人才,青年项目资助1502个青年科研人员,占资助项目总数的30%。2011-2015年我省获得的35人次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中,近80%曾获得省杰青等项目的资助。浙江省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两化”融合联合基金启动实施,双方将在5年中投入2.5亿元,集聚国内一流人才,围绕“两化”融合领域的基础科学问题开展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当前,科技交叉融合和群体跃进态势日益明显,科技与产业相互融合转化更加迅速,各国科技战略都体现出以下明显特征:一是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源头创新作用;二是突出强调物理、化学、生物、地学、材料、工程科学、信息、医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多部门协同;三是更加重视“问题导向”或“需求牵引”的基础研究部署。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经济新常态,其核心是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而基础研究带来的前沿突破和重大原始创新已然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浙江省正着力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对信息经济、智能制造、人口健康和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基础研究需求呈现递增趋势。我省基础研究与主要发达省、市相比,在整体实力仍有差距,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偏少、顶尖基础性研究人才缺乏,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仍是制约我省科技竞争力提升的短板。面对新的形势与需求,科学筹划基础研究“十三五”发展,发挥基础研究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瞻引领作用,培育更多的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对于加快推进我省原始创新、支撑和引领创新驱动的新经济、打造未来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八战略”为总纲,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明确科学基金的战略定位,坚持科学前沿的自由探索,重视交叉学科领域和颠覆性创新;坚持应用基础研究,突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坚持人才队伍和团队建设,突出青年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成果应用,深化开放合作,服务创新发展,营造和维护良好的基础研究科研创新环境,为浙江创新发展提供原始动力。

“十三五”基础研究工作的总体思路将突出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以坚持源头创新为核心任务。坚持自由探索,尊重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自主权,营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良好科研环境。坚持应用基础研究,前瞻部署和支持能够引领我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沿研究。坚持人才团队培养,充分发挥青年人创新思维活跃的优势,着力培育青年科研队伍和青年领军人才,完善人才梯队,增强后备力量。

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根本要求。瞄准浙江创新发展与科学前沿发展中凸显的重大科学问题,处理好顶层设计与自由探索、稳定扶持和竞争择优、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点突破和全面部署等方面的关系,进一步优化完善支持领域、资助方式、资助强度、人员结构等,加大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优秀青年人才和特色优势学科的支持力度。

以深化开放合作为重要途径。积极争取和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培养和集聚一流科技人才,着力提升高校科研水平。深化与高校、院所和部门、企业的协作,建立健全对基础研究的协同支持和投入机制。加强学术交流,支持科学家更加广泛地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取长补短,提升我省基础研究影响力和研究实力。

以服务创新发展为内生动力。在科研布局、科研评价、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促进创新要素的集聚融合,以基础研究支撑和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决策咨询机制,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和基金指南,加强对重大基础研究工作的调研和咨询建议,完善符合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评价体系。

三、发展目标

基础研究的条件和环境大幅改善,全省基础研究支出占R&D比例明显提高,培养并稳定支持一批杰出青年科学家和知识创新团队,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优势学科,攻克一批制约浙江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实现若干个重要科学前沿的原始创新,原始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争取到2020年,我省获国家科技奖励数、国际科技论文总量与被引用数、优势学科总体规模、承担国家科技项目量稳居全国前列,排名继续前移。

四、重点任务

(一)开展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实现原始创新突破

瞄准我省七大万亿产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安排一批前沿基础研究专项,力争在网络空间安全主动防御、大数据计算、传感材料与器件、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表征研究、脑认知与脑机交互研究、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作物品质形成和抗病毒研究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抢占基础和前沿技术发展的制高点。把握当前科学前沿多学科交叉凸显的特征,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和联合攻关,催化科学和工程学新范式或新领域诞生。探索“非共识”项目的资助机制,注重依靠学术专家对非共识项目的前沿把控和学术判断,引导科研人员开展变革性和颠覆性创新。

积极对接国家基础研究战略,实施“两化”融合联合基金,科学编制申报指南,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加大对我省领军人物、前沿研究团队和重点优势学科的扶持力度,集聚全国优势科研资源,解决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端工业自动化,重点研究“机器换人”“智慧工厂”中以节能减排、优质高效为目标的自动化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工业信息物理融合系统,重点研究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综合认知、融合表达、协同调控、安全防护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智能制造,重点研究智能装备、智能基础件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智慧城市,重点研究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与物联网的城市智慧管理与服务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智慧海洋,重点研究近海环境实时探测、海洋灾害等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

(二)布局重点基础研究领域,支撑一流学科建设

重点布局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基础研究领域,进一步突出区域优势和特色,凝练发展方向,支持浙江大学及其部分优势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支持省重点建设高校形成一批国内居于领先位置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学科;支持科研院所的发展,扶优扶强,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十三五”浙江省基础研究重点领域包括:

1.智能制造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和关键基础件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针对浙江装备制造、轻工、纺织、化工、医疗、汽车、物流、船舶等行业两化深度融合需求,研究新能源汽车及交通轨道、智能机器人、高效节能环保、高端医疗装备及其可靠性设计与实验的关键理论与技术;开展精密与超精密制造技术、增材制造技术、微纳加工技术、低耗节能制造技术以及先进检测技术等的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究;开展精密减速器、轴承、泵阀、模具以及新型传感器、半导体和光学器件等关键基础部件的设计与制造研究。

2.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关键理论和技术研究。针对复杂特性物理系统的全方位实时精准感知、全范围仿真分析和行为预测、多层域运行诊断和智能维护、多目标自主调控和运行优化等难题,以节能减排、优质高效、安全可靠为目标,开展智能传感和检测、智能传输和诊断、智能调控和维护、智能优化和决策等方面的研究,为形成相关行业的智能部件、智能算法、智能装备奠定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鼓励开展自动化、系统工程、计算机、信息电子等信息学科与化工冶金、轻工电子、交通市政、医疗卫生等行业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

3.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前沿基础研究。开展后摩尔时代的器件及集成电路、新一代集成电路关键技术及高端芯片、低能耗芯片与系统、毫米波/太赫兹集成电路、多功能智能传感芯片的异质集成、微纳传感器及MEMS技术、毫米波器件和模组、信息与能量的无线集成传输等方面的研究。针对电子商务、数字娱乐等产业和公共政务行业的发展需求,开展大数据计算、信息安全与防护、下一代移动互联技术、量子通信和计算、先进的智能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人机交互与信息自然呈现、语义网络与服务计算、全景3D光学计算成像与真三维显示等前沿基础研究等。

4.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智慧环境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针对我省化石能源利用过程的低效率、高污染问题,开展化石燃料的分级利用及其污染物深度控制的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围绕我省新能源发展战略需求,开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的高效转换及新型储能技术的基础研究。优先资助能源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迁移、控制及其对环境影响的基础研究,以及新型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技术。鼓励开展物理、化学、生物、材料、信息、环境等学科的交叉创新研究。

5.公共卫生与重要疾病防治的创新性研究。对严重影响我省和我国人民健康的恶性肿瘤(肺癌、肝癌、大肠癌、乳腺癌、食管癌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与代谢系统疾病、老年退行性疾病、致盲眼病和口腔疾病等常见病、多发病和我省特有的罕见遗传性疾病,利用医学分子生物学、免疫与病原生物学、疾病蛋白质组学、细胞生物学和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学等现代生物学技术,开展基础、应用基础和临床研究,重视以解决临床问题、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为导向的转化医学研究。加强对重大疾病的个体化诊治、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精准治疗研究,通过细胞与组织工程学等研究,解决制约重大疾病治疗瓶颈的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等替代问题。研究突发病、新发病和重大疾病的诊断及临床救治技术,力争开发传染病防治技术、外科与器官移植新技术、人口出生质量控制技术、肿瘤防治技术等临床新技术和新产品。通过基础与临床结合,发展解决神经精神疾病防治的关键技术。开展临床生物信息和数据收集与分析,发展医学信息学和数字化医学,重视对生物与疾病资源库建设与规范化研究,为医学研究提供支撑服务。通过与生物医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等与医学的协同创新,在医疗仪器与装备、医用生物材料、医疗器械研制等方面谋求重大突破。

6.创新药物与药物资源学研究。围绕国家健康服务业发展战略和我省医药产业创新驱动发展需求,吸收和创新国际前沿技术,针对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病等重大疾病开展药物靶点和信号通路发现、新实体分子设计合成、新结构抗体确证等研究;开展基于靶点的化学药物创新和生物药关键技术研究;新型靶向药物/基因递送系统和药用辅料及载体材料的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关键蛋白的翻译修饰及干预研究;药物药效及安全性评价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疾病生物标志物发现及其检测新方法;重大疾病动物模型及模式动物的建立;人源性药物代谢酶库建立;药物研发和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新方法和新技术;浙江特色中药和海洋药物的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规范化繁育种植技术研究,优质中药材生产、中药饮片炮制技术标准化研究,来源于中药和海洋资源的新型骨架生物活性成分发现,基于临床疗效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

7.生命规律与农业生物的基础科学研究。针对生命普遍规律研究前沿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应用遗传学、组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研究组织器官发育的调控,生物特征与视觉识别、生物多样性、系统发育与分子进化、复杂性状的遗传网络与遗传规律;研究小RNA、非编码RNA等表观遗传因素对于人类以及动植物生命现象与生命规律的影响机制。针对农产品品质提升的重要科学问题,研究动植物农产品优异品质性状、高产性状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及环境因素(包括生物互作机制、工业污染)对品质的影响;鉴定具有育种利用价值的新的基因位点、发掘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优异等位基因;推动生物学与大数据、材料和组织工程等学科的交叉;优先支持具有重大生命科学意义或者具有浙江省地方特色的生物学前沿研究;转基因动植物的基因漂流和环境安全检测;农业微生物资源及其代谢产物的前沿研究。

8.农业重要生物灾害发生机理及控制研究。针对浙江省农林和经济作物重要生物灾害,开展致害生物的致病机理、与植物和环境的互作机制、成灾的生物学基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危害新特点,以及灾害的可持续控制研究;围绕浙江主要畜、禽、水产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疫病,开展病原体等致病因子的监测预警、预防与控制研究;开展入侵生物在浙江特定生态环境条件下对农业安全的风险评估、早期预警、危害机制与控制研究;浙江特定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

9.农产食品营养健康与安全调控的基础研究。针对农产品加工提质增效,开展生鲜农产品的品质保持与调控机制研究;食品加工适用性、食品加工过程中组分、品质和风味特征及其结构、功能调控机制的研究;食品营养与物质基础与代谢调控机制的研究;低碳智能与信息化物流的环境适应性与保鲜技术与安全调控技术研究;农产食品有毒有害物质形成、积累代谢规律机制及其检测新方法与新技术的研究;农产食品天然安全功能因子特性及机制研究;特色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与溯源技术的研究。

10.高性能结构和功能材料制备与应用基础研究。针对能源转换、存储、输运等高性能能源材料,防腐蚀、耐污损等高性能海洋工程材料,用于疾病诊断与治疗、人体组织或器官修复与替换等高性能生物材料,用于信息获取、存储、传输、转换、显示等高性能信息材料,高性能化、复合化与多功能化的高强、高韧、耐高温等结构材料,开展制备与应用基础研究。鼓励开展与化学、物理、医学和环境等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

11.化学与化工前沿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针对我省化学与化工基础研究现状,在化学与化工领域内开展前沿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催化机理及其反应过程的调控;可控聚合方法与不同拓扑结构聚合物精密合成;光、电、磁、生物医用功能有机和高分子的制备;功能超分子体系与超分子聚合物的可控组装与构筑;面向国家安全、人类健康、突发事件等的前沿分析方法与技术;高效“原子经济性”新合成方法;绿色化工的过程强化;环境友好的产品和反应介质的开发和利用;浙江省特有资源的高效高值利用;皮革、医药原料、染料、涂料和印染助剂等浙江省特色产业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

12.典型/新型有毒、有害物质源汇机制、环境风险及控制新技术原理研究。针对我国我省重大环保需求及环境污染特征,在环境化学领域开展前沿性前瞻性理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我省环境(水、气、土和生态系统)中典型有毒、有害物质(包括温室气体、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来源、赋存形态及多介质环境行为;新型污染物的环境分析、时空分布、迁移转化及源汇机制;典型/新型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风险,包括对人体健康、农产品安全和重要生态系统等的影响;重点区域受污染土壤、地表/地下水体修复新技术原理;典型有毒、有害物质的源削减、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新技术原理;新型环境功能材料的开发、应用及生物生态效应。

13.地球圈层相互作用及资源环境效应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围绕资源可持续利用、全球变化、防灾减灾等问题,开展晚中生代以来构造岩浆作用的时空演变与资源效应、土地资源利用结构演化与区域弹性、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空间资源演化与利用、东海沉积体系与资源环境效应等研究;开展重大地质事件记录、古气候古环境演变与人类文明发展关系、表生环境“关键带”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生态效应等研究;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自然灾害发生机理与预警技术、近海富营养化及其生态效应等研究;开展海底科学基础理论与海洋维权应用研究;开展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海洋环境变化监测和预测技术等研究。

14.水资源、海洋资源及土地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环境响应机制研究。开展我省水资源、海洋资源、土地资源的承载力研究;国家与地方战略对水资源、海洋资源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研究;水资源、海洋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科学原理和水土保护补偿机制研究;非常规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科学问题;针对我省区域特点,开展典型生态系统健康、服务功能评价和生态承载力分析等研究;海洋生态环境要素快速监测原理和方法;不同干扰类型和强度下各种典型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原理研究;研究地下水渗流方式、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地下水一体化修复和地下水环境快速检测;以及山洪、泥石流等浙江省典型灾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15.数理学科群的若干前沿基础研究。现代微分几何理论;现代分析理论及其应用;代数方法与表示论;现代偏微分方程理论及反问题;现代动力系统理论;大数据下的概率统计方法;大规模工程与科学计算研究;离散数学与信息科学中的关键数学问题;数学与其他学科的重要交叉课题研究。凝聚态物质与新效应的关键物理问题研究(量子材料、强关联与超导物理等);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的基础物理研究;理论物理;冷原子物理与量子光学;新能源体系和先进功能材料的基础物理、力学研究;软物质力学及医学、海洋、航空航天等领域中的关键力学问题研究。

(三)提升人才培养支持力度,打造青年科研队伍

逐步提高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和青年科学基金的投入规模,完善青年科研人才分层级递进资助体系,增强支持力度。在我省优势、特色基础研究领域,选择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科学家或团队,采取稳定、持续的资助方式,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充分发挥种子基金和人才苗圃作用,加大对博士、博士后的支持力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的科研启动和持续成长,加强基础研究后备人才培养。支持协作创新,发挥团队力量,冲击科学前沿。加大对优秀的海外回国人员的资助力度,鼓励更多的海外科学家投身浙江基础研究。

(四)注重民生领域基础研究,推动绿色协调发展

重点支持资源环境、人口健康、公共安全、海洋科技、生态农业、食品安全与新农村建设等社会公益领域的技术研究,以及应用前景的共性技术和测试、试验手段和标准等基础技术的研究,推动具有公共性、非营利性,有明确应用方向与前景的技术研发及成果的推广应用。支持大专院校、职业学校、临床医院等基层科研单位开展科研活动,培养基层科研教学人才,支持公益性、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

(五)促进科研资源融合集聚,加快成果转化应用

发挥基础研究的导向和支撑作用,促进基础公益研究与重点研发、技术创新引导、人才和载体等省级科技计划的联动,实现全技术链衔接设计和一体化组织实施,加快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发挥省自然科学基金的平台和载体作用,通过浙江科技大市场等线上线下平台,促进高校院所和广大科研人员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帮助科研人员利用孵化器、创业投资等社会资源,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完善学术交流项目的组织实施,稳定资助一批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学术会议和研讨活动,打造学术交流品牌,形成长效化合作交流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推进立法工作,加强组织领导

开展基础研究立法调研,明确省级层面基础研究工作的定位和作用,统筹优化基础研究工作布局,加强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对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视和投入,为推动基础研究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发挥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智囊作用,设立学科专家咨询小组,就事关我省创新发展的重大基础研究工作开展调研,为政策制定提供及时、准确的科学理论支撑。

(二)增加财政经费,吸引多元投入

健全基础研究财政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发挥财政对基础研究投入的主体作用,为我省基础研究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按照科研活动的特点和需求,逐步深化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改革,减轻科研人员财务工作负担,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完善并推广与部门、高校、企业开展联合资助的方式,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取捐资等方式资助基础研究,逐步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在全社会R&D经费的比例,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规模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三)实行科学管理,营造良好环境

根据“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评审原则,坚持“三审一决策”的评审程序,建立健全从申报、评审、立项、实施、结题到学术归档与成果共享在内的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程序。完善同行专家评审制度,增加评审专家数量,从学科和关键字等方面完善评审专家抽取工作,细化评审要求,进一步提高评审质量。加强项目中后期管理,做好项目绩效评估工作,完善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考核指标体系,奖优罚劣,注重形成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培育人才的学术评价机制。实行科技报告制度,实现研究成果的公开与共享,推动学术成果的价值共享和成果转化。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促进学术自律,对伪造、篡改和剽窃等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

(四)重视队伍建设,服务创新发展

逐步推动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树立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服务意识。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加强对基金管理队伍的培训、考核和激励工作,建设一支热爱基础研究事业、精于科学基金管理的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科普与宣传,及时报道我省基础研究领域成果和最新进展,营造支持基础研究的良好社会氛围,提升全社会科学素养。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办公室                    2016年10月12日印发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