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是传统制造业大省。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就高度重视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提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作出“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为浙江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指明了方向。二十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持续深化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工作,不断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尤其是在2017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决策部署,掀起新一轮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高潮。全省上下聚焦消费品、原材料、机械装备及零部件三大领域17个重点传统制造业行业,开始了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2021年8月,工信部正式复函,同意支持浙江建设国家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示范区。
经过持续不断地努力,全省传统制造业产业规模平稳提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技术创新稳步推进。2022年,汽车零部件、化工行业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较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和4.1个百分点,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撑;三大领域(17个重点传统制造业行业)中,原材料制造领域规上工业增加值占比高达40.7%,消费品领域、机械装备与零部件领域分别达到36.1%、23.2%;17个重点传统制造业规上工业研发经费支出达1736.9亿元,同比增长13.0%;全员劳动生产率26.7万元/人·年,较上年增加0.8万元/人·年;新产品产值率达42.9%,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2.6%。
浙江自2017年全面启动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以来,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形成改造提升“345”推进方法,即“聚焦三大领域,完善四大体系,推进五大转型”。
浙江在全国率先启动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工作,根据产业规模、集聚程度、发展阶段,遴选了消费品制造、原材料制造、机械装备及零部件三大类,涵盖纺织、金属制品、服装、化工、橡胶塑料、汽车零部件、低压电器、泵阀轴承等17个行业。17个重点行业是浙江传统制造业的主体部分,产业发展特征、发展阶段、发展趋势等各不相同。结合17个传统制造业行业特点,系统梳理分析了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分行业制定改造提升实施方案,明晰行业改造提升的主要目标、发展路径、重点领域、具体路线图,提出改造提升的重点工作举措,细化项目支撑,明确组织保障措施,有力推动了行业加速升级发展。
建立完善工作体系:省委、省政府连续数年召开高规格的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大会,省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落实,分年度制定印发实施工作要点和重点工作清单。确定绍兴市综合试点、三批分行业省级试点,试点县(市、区)总数达48家,基本实现主要块状经济和工业大县(市、区)全覆盖。
建立完善指标体系:省转升办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厅、省科技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等七部门,共同确定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一批关键性量化指标及目标任务,逐级分解下达到各市、县(市、区),推动重点任务目标落实落地。
建立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政策集成,形成部门合力,制定了促进“五化”发展、产业链提升、企业培育、环境优化等系列政策。从2017年开始,联合省财政连续三年实施振兴实体经济(传统产业改造)专项激励政策,并利用省工业与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及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等方面;省科技厅落实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高新区“全覆盖”等支持措施,其他省级部门结合职责分工,落实土地、能源、环保指标、资金等要素保障。
建立完善评价体系:健全传统制造业月度监测、季度运行分析、年度综合评价、督查激励制度,开展全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综合评估,客观评价分析各设区市、分行业省级试点改造提升工作成效,推动各地强弱项、补短板。对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成效明显的地区予以督查激励。同时,省委组织部将17个传统制造业综合增加值率纳入各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
数字化转型:聚焦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引领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变革的“未来工厂”,支持龙头企业将建设“未来工厂”的经验转化为可输出的解决方案和专业化服务,以产业链联盟、企业共同体等形式带动相关小企业构建关联紧密、有机一体的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链协作效率,实现协同发展。聚焦中小企业,深化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在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中的应用,聚焦共性问题加快场景应用和能力组件的开发与共享,将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的共性解决方案固化为能力组件,集成到产业大脑能力中心,实现更大范围应用。
服务化转型:推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引导工业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培育认定了一批国家和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服务型制造示范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了一批典型做法,服务型制造区域发展指数(中国服务型制造大会于2020年发布)位列全国第一。
集群化转型:浙江块状经济发达,同时也遭遇“低散乱”现象困扰,通过园区平台整合提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公共服务配套等,产业集群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同时不断创新集群治理模式,积极构建“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体系。截至2022年底,杭州数字安防、宁波磁性材料、宁波绿色石化、温州乐清电气四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品质化转型:重点培育优质企业带动产业高端跃升,打造“浙江制造”标准和品牌,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针对传统制造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少问题,浙江深入实施“凤凰行动”,鼓励企业股改上市、跨境并购和国内产业并购,借助资本力量整合先进技术、人才、品牌、渠道等优质资源,实现规模化整合提升。发挥区域品牌知名度认可度作用,扎实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在打造区域品牌基础上推动优质企业品牌创建。目前,浙江拥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均位列全国第一。针对传统制造业产品质量不够高、知名品牌不够多、品牌影响力不够大问题,加快实施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鼓励中小企业建立品牌联盟,推进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目前,共制定皮革产业、涂料产业、塑料产业、橡胶产业、化妆品产业、纺织化学品产业、文具产业、玩具和婴童用品产业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等9项传统制造业领域“浙江制造”标准体系框架指南,覆盖“浙江制造”标准1000余项。针对传统产业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设计,科技和产业“两张皮”问题,全省积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15家、省重点产业技术联盟97 家,推动企业创新载体建设,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960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09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69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31家。
绿色化转型:以“工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为抓手,对钢铁、水泥、石化、化工、造纸、化纤、印染等能耗高、排放大的企业,加大能耗双控和碳强度考核管理力度,推动企业对标行业先进,加快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应用。例如,德清县针对钢材除鳞过程中会伴随产生大量酸雾、废酸液的问题,在全国率先突破无酸除鳞技术难题,同时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共享”的模式,成立德清县热轧钢材生态除鳞共享中心,实现钢材加工“零废酸”,为全县每年减少危废约1.2万吨,成功助推钢材深加工行业低碳升级、绿色转型。以“绿色低碳园区工厂”为抓手,推动134个省级以上园区全面实施循环化改造,推进园区空间布局、产业循环链接、资源高效利用、节能降碳和污染集中治理,强化能源梯级利用,健全环境管理体系和能源管理体系。例如,绍兴市越城区将47家印染企业中的32家整合成5家印染组团跨区落户到柯桥滨海印染集聚区,将35家化工企业中的19家企业整合成18个项目跨区落户到上虞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具体操作中通过国企出资回购、分级分类供应土地、跨区域平移指标等做法,通盘考虑企业经济利益、产能过渡等事项,顺利推进印染、化工两大行业跨区域集聚提升。
建设国家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示范区,是浙江的又一个历史机遇。浙江将进一步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在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中强化高端化引领、智能化促进和绿色化推动。
全力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
重点是落实《关于深化实施“雄鹰行动”加快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实施意见》,深化实施新一轮“雄鹰行动”,推进国家制造业领航企业评定试点,筹建世界一流企业建设促进机构联盟和服务机构联盟,遴选一批雄鹰企业开展“一企一策”培育。制定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改革方案,完善专精特新培育诊断机制,推动“以评为主”向“评育用结合”转变。加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力度,推进浙江股权交易中心“专精特新”板建设,引导中小微企业专注细分领域,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组织推荐一批传统制造业企业申报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修订企业技术中心评价规范,建立完善企业技术中心梯次培育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完善创新机制,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重点围绕17个传统制造业行业,开展企业技术中心体系和能力提升培训,积极培育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组织实施省重点创新项目和高新技术产品项目。围绕“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持续推进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支持和引导企业研发高质量标准。开展工业质量品牌研究,制定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实施方案,加快培育先进制造集群品牌、专精特新企业品牌和“浙江制造精品”。
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范式,深化产业集群智能制造试点。
重点是持续推进产业数字化“三个全覆盖”,加快建设全国产业数字化转型先行区。深化24个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县域试点,组织开展第二批试点县遴选工作,大力推广“小快轻准”数改模式。实施一批传统制造业细分行业技术改造示范项目,示范带动传统制造业集群全面开展数字化技术改造。推进工业企业、细分行业、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加快形成“一行业一大脑”发展格局。分级建立完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诊断评估标准,加强标准宣贯。以规上工业企业为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企业智能化对标提升行动,推进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诊断评估全覆盖。按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梯次培育路径,打造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力争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增量领跑全国。聚焦“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化智能制造试点,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设未来工厂,形成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模型组件、解决方案和优秀场景,示范带动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产业集群(区域)智能制造试点所在县(市、区)开展评价,支持基础条件好的地市积极争创国家智能制造先行区。争取在浙江举办首届中国智能制造高峰论坛。
深入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持续打造绿色制造示范引领,加快工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
重点是全力推进七大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减排,从严执行钢铁、水泥、平板玻璃、铸造等行业产能置换政策,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推进工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围绕17个传统制造业行业实施一批省级重点节能减碳技术改造项目,示范带动市县两级全面实施节能减碳改造项目。深化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依法依规整治提升高耗低效企业,大力推进低效用地连片整治和盘活利用,支持通过提高容积率、开发地下空间等方式加快园区扩容利用,为优质企业项目腾出用地用能空间。完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研究出台《浙江省绿色供应链建设评价导则》《浙江省工业企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指南》,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健全省、市、县梯度培育机制,研究出台《浙江省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工厂动态管理办法》,探索打造一批零碳(近零碳)工厂和省级绿色制造示范区创建,培育建设一批绿色制造先行区。开展节能降碳诊断服务,分行业对碳效评价结果为高碳、行业5级的重点用能企业逐个进行能效对标分析。组建全省工业绿色低碳专家库,动态调整并公布一批工业节能降碳工艺、技术、装备和绿色制造体系一体化解决方案服务商。完善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储备项目库,聚焦七大重点行业,省市县联动实施一批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
来源:《经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