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学、建、用”融合 推动防汛防台“1833”联合指挥体系基层贯通落地
  • 日期:2024-05-24 08:59
  • 来源:防汛抗旱处
  • 来源:浙江省应急管理厅
  • 浏览次数:
  • 字体:[ ]

近年来,余杭区聚焦实战实效,认真贯彻落实省、市防指办出台的《防汛防台1833联合指挥体系》《乡镇、村社短临极端天气灾害防范应对双十条工作举措》,持续提升防汛防台洪涝台风统一指挥、整体协同、一体作战能力和短临强降雨基础一线“镇自为战、村自为战”自我保障能力。

一是“机制为舟”,精研贯彻落实方向。营造“区领导带头学、镇村干部主动学、网格员集体学”氛围,学习掌握防汛防台“1833”联合指挥体系、双十条工作举措,要求区、镇、村高效运行。区防指办多次组织部门、镇街防汛责任人培训,邀请省市专家细致讲解架构、运行机制及操作细则。梳理防汛防台重要概念、机制,形成“1833、双十条两项机制应知应会”手册,印发各级防汛责任人,以便边做边学、随用随查。原创编排1833越剧、双十条快板、双十条应急卡,以多种形式开展两项机制宣贯及学习,进一步强化镇街指挥、村社主要责任人对进岗、值守、叫应、转移等规定的掌握,将防汛防台“1833”联合指挥体系贯穿到“最后一公里”。

二是“机制为桥”,贯通协同运作体系。结合省市工作机制,制定并印发了《余杭区防汛防台“1833”联合指挥体系高等级预警叫应工作指引》,细化局地强降雨短临预警叫应流程,落实镇(街道)和重点村社的点对点叫应叫醒措施,将指挥体系贯穿到“最底端”。配套制定一套细则、一张指引,规范叫应机制,明晰操作流程,及时修订完善区级防汛防台应急预案,将相关机制做法进行程序化、标准化。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提能升级示范建设的过程中,将两项机制规范建立、实战运行纳入考核,提升机制运行刚性执行。

三是“机制为擎”,全面发挥制度效力。依托实体化运作1833联合指挥体系,纵深推进一个专班,打破部门界限;一组方案,强化风险防御;一套细则,规范叫应机制;一张指引,明晰操作流程;一份通报,抽查措施管控。机制运行以来,有效应对了“杜苏芮”“卡努”两场台风,22场短时强降雨以及雨雪冰冻灾害影响,通过用好“3张单”“4个3”预警叫应机制,第一时间激活全体系,充分发动责任人进岗履职,实现了工作重心下移,形成基层快响应对机制,实现了近年来防汛防台“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总体工作目标。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