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了解浙江 > 文化吴越 >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朗读

字体:[ ]
大运河
“大运河”/

类  型:古建筑

级  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春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地  址: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宁波市

开放时间:全天

简 介: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直辖市,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大运河沿线包含桥、闸、坝、仓、寺观、塔等多种文物,与大运河周边众多与运河息息相关的文化遗产共同组成了运河文化。其中,京杭大运河已于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次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包括8个省、市,共95处,与第六批京杭大运河合并为大运河。具体如下:

浙江省22处。大运河浙江段主要包括:江南运河嘉兴-杭州段、江南运河南浔段、浙东运河杭州萧山-绍兴段、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浙东运河宁波段、宁波三江口、长安闸、杭州运河古桥、杭州富义仓、通益公纱厂旧址及高家花园、洋关旧址、凤山水城门遗址、西兴过塘行码头、丝业会馆及丝商建筑、浙东运河古纤道、曹娥江两岸堰坝遗址(含梁湖堰坝遗址、拖船弄闸口遗址、老坝底堰坝)、虞余运河水利航运设施(含五夫长坝及升船机、驿亭坝)、姚江水利航运设施(含压塞堰遗址、小西坝旧址、大西坝旧址)、水则碑、长虹桥、拱宸桥、广济桥。

1. 江南运河嘉兴-杭州段

江南运河嘉兴-杭州段北起苏州与嘉兴交界处,南至杭州钱塘江边,是江南运河联系太湖水系与钱塘江水系的河道,从北至南包括始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苏州塘、杭州塘、崇长港、上塘河、杭州中河、龙山河等多段河道。江南运河嘉兴-杭州段始建于春秋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7世纪初期(隋代)在前代开凿的运河基础上疏浚加深而成,作为江南运河南段实现了大运河全线贯通。公元10~11世纪时(宋代时期)又在大运河与钱塘江交汇处开龙山河等河段,完善钱塘江运口。其中,苏州塘、杭州塘北段始凿于汉代,全线贯通于隋代,现为运河主河道,大部分经升级拓宽改造以适应现代航运的要求。杭州塘南段开凿于元末,为运河主河道,基本保持原有线位,现为4级航道。南浔颇塘镇段基本保存原有尺度,保存状况较好。苏州塘、杭州塘为现今江南运河浙江段东线,长132公里,现为4级航道。上塘河、崇长港为江南运河浙江段故道,隋唐至元末作为运河主航道,源自杭州施家桥,向东北至海宁崇福接东线主航道。其中上塘河为“三塘五坝”之一,前身为秦始皇开辟的陵水道之一段,崇长港前身为春秋时期的百尺渎、越水道。上塘河、崇长港长465公里,河道平均宽30~70米,现为6级航道,主要功能转为水利行洪。杭州中河南北纵贯杭州城区中部,南接龙山河,水流方向由南向北汇入上塘河,现为城市景观河道。龙山河原是中河通钱塘江的水道。始凿于吴越钱镠时。宋代,龙山河由西向东北,由南水城门入城。清代末期,龙山河起自兴家桥,至大通桥外的闸口,水流由北向南,经龙山闸注入钱塘江。龙山河现南起闸口,北至凤山门,连接中河,全长4400米,与钱塘江已不相通,现为城市景观河道。时至今日,江南运河嘉兴-杭州段仍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航运通道不断维护,在漕运结束后仍保持了航运功能,至今还是江南地区重要的内河航道。2011年此段运河货运量就达到1.15亿吨。

2. 江南运河南浔段

江南运河南浔段的颇塘故道是完好保存的江南运河支线河道,是大运河在水网密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延伸和扩展的河段。颇塘运河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作为湖州地区的区域运河。隋代初期,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建成,颇塘成为湖州联系大运河的重要航道。南宋时期,颇塘成为大运河支线——江南运河西线的一部分。后多次疏浚维修,一直保持着航运的功能。1952年于南浔镇北另开一段航道,绕开原颇塘河道,长约1.6千米的颇塘故道因而得以完好保留,现已无航运功能,主要作为城市排水与景观河道,河堤均为砖石护坡,有多处河埠,保存状况良好。

3. 浙东运河杭州萧山-绍兴段

浙东运河杭州萧山-绍兴段包括如今的西兴运河、绍兴城内运河、绍兴护城河、山阴故水道等河段,西起杭州西兴的钱塘江边,东至上虞县东关镇曹娥江边,全长约90千米。山阴故水道始建于春秋时代(公元前6~5世纪),是此段最早修建的一条人工水道。南北朝时期(公元4世纪)逐渐形成了以渠化天然河道为主的运河体系,唐宋时期在工程与制度上进行了较大的完善,形成了完整的水运体系(包括西兴运河、绍兴城内运河等河段)。而绍兴护城河由北宋皇年间(1049~1054年)开凿的护城壕发展而来。后来此段运河作为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的交通要道不断受到疏浚和维护。现除了部分河道保留了原有的航运功能外,其余河道已无航运功能,改作为城市景观河道或泄洪排水河道。

4. 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

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虞余运河)东起上虞百官街道赵家村曹娥江边,至余姚斗门入姚江干流,总长25千米,是沟通曹娥江和姚江的运河河段,历史上对于促进沿线城镇的繁荣发挥着重要作用,至今仍保留着运河两岸村镇相依的自然风貌。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始建于宋代(公元10~13世纪),是利用当地的湖泊沼泽,经人工整理后形成的运河。现为六级航道,平均宽22米,水深1.5米。

5. 浙东运河宁波段

浙东运河宁波段是宋代(公元10~13世纪)浙东运河黄金时期开凿的航道,取代了丈亭以东姚江自然段,避免海潮对航运的影响,这种自然江河与人工塘河并行结合、复线运行、因势取舍的设计、构筑理念与航运方式,正是宁波地区古代航运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体现了线路规划的科学性。通过基本人工化的慈江、刹子港进行航运。此段河道西起丈亭经慈城、向南抵小西坝,总长约23千米。现此段运河航运功能已减弱,为等外级航道。浙东运河从西往东到达明州府城的最后一段运河航程,因此也称为古浙东运河的末段。

6. 宁波三江口

宁波三江口是大运河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自古以来明州(宁波)始终是一个优良的对外开放港口,特别是在唐朝时期,“海外杂国、贾船交至”,宁波与扬州、广州一起并列为中国对外开埠的三大港口;宋代,宁波又与广州、泉州并列为我国三大主要贸易港;清末,宁波被定为“五口通商”口岸的其中之一。宋代(公元10~13世纪),浙东运河全线贯通后,到达宁波的内河航船,一般从三江口换乘海船经甬江出海。同样,东来的海船,在宁波三江口驻泊后,改乘内河船,经浙东运河至杭州,与大运河对接。

7. 长安闸

长安闸位于嘉兴海宁市长安镇,历史上的长安闸包括新老两坝、上中下三闸和储水用的两澳。现存文物本体除老坝位置不可考之外,其他各闸、坝均能确认其位置,基本格局尚存。长安闸是连接运河和上塘河水系的重要水利枢纽工程,也是江南运河上最重要的水利水运设施,其中所用运河闸澳制为运河上首创,达到平稳航道、节约水量、水量循环利用的多重工程目的,是我国古代先进水利技术的实证,是世界水运史上现存建筑年代的最早的复闸实例,是这一时期中国水利水运技术领先世界的标志性工程。长安闸始建于唐。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长安堰改建成长安三闸,形成复式船闸,并保存原有的长安拔船坝;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建成三闸两澳并置澳兵20人,达到引潮行运、蓄积潮水、水量循环利用的多重工程目的。元至正二年(1342年)维修,于老坝之西增建新坝。清中期废三闸,改为盘车过坝,民国年间改为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续改成闸桥。

8. 杭州运河古桥

杭州运河古桥包括祥符桥、欢喜永宁桥、桂芳桥。

祥符桥位于杭州市拱墅区祥符镇祥符南街北侧,南北向横跨五里塘河上。该桥始建年代不详,在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一中已有记载,至迟在南宋时已存。现存石桥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重修。该桥为五孔壁墩式石梁桥。桥长28米,宽3.6米,孔高5米。桥面由三块条石铺成,桥心设龙门石,表面浮雕荷花,桥栏板由望柱、工字栏板组成。除桥台望柱头雕饰石狮外,其余望柱头雕饰覆莲。栏板端部设抱鼓,桥墩均为长条石排列成的石壁墩,墩下有分水尖。墩顶承一根石盖横梁,梁上凿槽置垂直桥墩的木梁(托木),而横梁的两侧各架一根石梁,石梁之间嵌铺桥面石板,下部衬叠硬木直梁。祥符桥桥墩上有题记和仰覆莲雕刻,题记共十余处,因风化严重,字迹已不可辨。

欢喜永宁桥位于杭州市下城区石桥街道,东西向横跨上塘河,原名李王桥,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该桥为半圆形单孔石拱桥,总长40米,宽5.18米。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桥拱跨度11.3米,矢高5.8米。桥拱两侧金刚墙用长条岩石错缝叠砌,墙上用三对长系石和两对明柱,形成一个稳定的框架。桥面平台刻葵花形图案,两侧栏板用长块花岗岩石砌筑。整座桥用八根望柱,柱头雕狮子,造型逼真。

桂芳桥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临平东湖街道东大街,南北向跨上塘河。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重建。该桥为单孔石拱桥。拱券采用纵联并列分节砌置法,桥墩两壁为石条错缝叠砌而成。南北两岸有东西向引桥。结构稳定,形制完整,整体保存良好。

杭州段运河河道上桥梁保存了杭嘉湖平原特有的软土地基薄墩薄拱桥和壁墩梁桥,是研究桥梁技术发展和演变历史的较为系统的实物资料,也是研究不同时期运河河道及水利航运设施嬗变的历史坐标。

9. 富义仓

富义仓位于杭州市拱墅区湖墅街道霞湾巷。清光绪六年(1880年),由浙江巡抚谭钟麟下令购地兴建,清光绪十年(1884年)竣工。民国时期该仓房曾作为浙江省第三积谷仓,并加以修缮。富义仓初建时有仓储式长房八十间,可储存稻谷4~5万石。还有砻场、碓房、司事者居室等,正门码头处筑有一亭,以防粮食淋雨并供搬运者休息。现存三排仓储式长房、门廊、偏厢、仓房遗址及码头。仓房皆为一层砖木结构硬山顶建筑,南北向。平面呈狭长的矩形,面阔八间,每间用柱16根。各间用抬梁穿斗混合式,每间用四柱十桁中柱分心。仓库四周用厚实的夯土墙,有明显收分,墙基条石基础,转角、门边用砖墙加固。墙顶端有青砖和板瓦构筑的坡顶,叠涩出檐,上覆阴阳合瓦。屋顶用天窗以供采光。室外四周有排水明沟,条石砌筑。仓房之间皆以青石铺砌走道。主入口的四方敞亭为单檐歇山顶。目前建筑格局基本保持完整。富义仓是江南运河杭州塘运河沿岸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城市公共仓储建筑群,是杭州城北部地区米市、仓储和码头装卸业发展繁荣的实物见证,对研究和展示古代运河体系及近代城市仓储防灾制度有着重要价值。

10. 通益公纱厂旧址及高家花园

通益公纱厂旧址及高家花园位于杭州市拱墅区拱宸桥街道。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旧址保留4座建筑,分别为厂房3座和办公用房1座。高家花园建于清末,是纱厂主事者高懿臣的私家别墅,园内主体建筑为南华楼和爱日楼,辟有水池、假山,现存占地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通益公纱厂西厂房平面呈矩形,坐北朝南,面阔十四间,通面阔47.22米;进深五间,通进深为34.21米,建筑面积1538.86平方米。东厂房平面呈矩形,坐北朝南,面阔十三间,通面阔43.17米,进深五间,通进深为34.21米,建筑面积1538.86平方米。北厂房平面呈矩形,坐北朝南,面阔八间,通面阔28.02米;进深六间,通进深为57.83米,建筑面积1620.4平方米。办公用房为二层砖木结构歇山顶建筑,坐东朝西,平面呈矩形,面阔五间,通面阔19.2,进深二间,通进深10.84米,占地面积193.37平方米,建筑面积386.74平方米。通益公纱厂开运河沿岸民族工业发展先河,是当时浙江省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三家民族资本开办的近代棉纺工厂之一,见证了运河沿线由传统农业走向近代工业化的历史过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其建筑遗存为早期工业建筑发展历史的见证,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11. 洋关旧址

洋关旧址位于杭州市拱墅区拱宸桥街道温州路126号。1896年,杭州设立海关开埠通商,称 “杭州关税务司署”,即 “洋关”,关署建在拱宸桥通商场内,1896年10月1日开关。洋关原由税务司、杭州海关办事处、帮办人员住宅和码头检货厂等组成,留存至今只有三座建筑,呈“品”字形布置,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南楼原为税务司楼,平面呈矩形,共三层,南北面为七开间,总长26.1米,东西面为七开间,总长22.6米,占地约620平方米。一、二层立面采用仿英 “券廊式”,外墙为灰色清水砖砌筑,拱券及砖柱用红色清水砖砌筑。重檐,屋顶采用东方传统建筑的大屋顶形式。正脊两端和戗脊外端微翘,出檐短浅。北楼原为杭州海关办事处,平面呈矩形,共二层,南北面为七开间,总长22.7米,东西面为五开间,总长19.2米,占地约407平方米。立面采用仿英 “券廊式”,外墙由灰色与红色清水砖相砌而成。屋顶为四坡形,东西面带老虎窗。屋檐下的承抗叠涩,处理方法较为简洁。东楼原为帮办人员住宅,平面呈矩形,二层,南北面为八开间,总长29.5米,东西面为四开间,总长13.2米,占地约411平方米。立面采用仿英“券廊式”,外墙由灰色与红色清水砖相砌而成。屋顶为坡形。洋关作为杭州的老海关,曾经是杭州最主要的征税机关,也是货物进出的枢纽,是杭州运河关税管理变迁和运河航运兴衰的见证。

12. 凤山水城门遗址

凤山水城门遗址位于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太庙社区中山南路与万松岭交界的中河上,东西向横跨中河。始建于元代。元末张士诚于至正十九年 (1359年) 重筑杭州城,设旱门十、水门五,凤山水城门即五水门之一。明清多次维修,民国拆除杭州外垣,仅留此门。凤山水门平面呈矩形,为单拱门洞,城门列长9.95米,残高3.8米,宽12.8米。门洞由两个不同跨径的石拱券并联而成,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筑,北孔高2.8米,跨径5.7米,南孔高1.92米,跨径4.3米。门洞中有石砌方形闸槽,闸挡后有石雕门臼,原安有闸门可以启闭,今已缺失。水门南面拱券上方的城墙上,嵌有 “凤山水门”石刻字牌。城墙总厚度12.3米,残存长22.49米。凤山水门是杭州仅存的一座城门,起着城市历史地理坐标的作用。水城门下的河道为元代砌筑,其形制、布局、构造是研究城市水运管理的实物史料。

13. 西兴过塘行码头

西兴过塘行码头位于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西兴老街官河沿岸。西兴为春秋时越国渡钱塘江主要渡口,后逐渐改为驿站,并设镇。自古以来,西兴为钱塘江与浙东运河运口,交通便利,商贾云集。西兴码头是浙东运河西端的码头,是沟通钱塘江与浙东运河的运输枢纽。现因钱塘江河道北移,码头已废弃,失去原有运输功能,相关水工设施作为遗址保存完好。过塘行即牙行,转运栈,因浙东运河与钱塘江之间无法直接行船通航,专门负责浙东运河与钱塘江之间的货物、人员转运工作。清代鼎盛时西兴有过塘行72家之多,每家有专门的转运类型。转运的货物主要有粮食、茶叶、蚕茧、生漆、牲畜等大宗农副产品及日常用品等。过塘行一般都设于水陆码头、交通要道,门面不大,一两层房屋,两三开间门面。现主要包括:位于官河路42、43号的协亨祥过塘行,官河路95号的沈正堂过塘行,官河路96号的俞任元过塘行,官河路97号的张德茂过塘行,官河路102、103、104号过塘行,官河路105号建筑,官河路110、111号的钟大椿过塘行,官河路112号建筑,西兴街98、100、102、104号的沈渭全过塘行。

14. 丝业会馆及丝商建筑

丝业会馆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于民国元年(1912年)落成。近代,依托大运河便利的交通,南浔逐渐形成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丝业会馆是近代南浔丝商行会的办公场所,为维护南浔丝商利益,开展生丝营销和出口而建。丝业会馆由三部分组成。主体建筑为正厅“端义堂”,其北有丝业先辈祠,西为初小四年制丝业小学。现仅存大门、正厅及丝业小学校舍,占地约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60平方米。正厅“端义堂”高约15米,正厅面阔三间,柱梁用材粗大。刘氏悌号即刘氏崇德堂,为丝商建筑,占地约3000平方米。该宅坐东朝西,由三部分组成。中轴线上的崇德堂正厅已毁,遗址尚存。现存主体建筑为中轴线后楼五楹、北侧的偏院和用红砖砌筑的西式洋楼,现有建筑保存较好。丝业会馆是江南城镇建会最早、规模最大丝商行会办公场所,对研究江南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丝业会馆将中西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布局规整、体量较大、选料考究、建造精美,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15. 浙东运河古纤道

浙东运河纤道分别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绍兴县、绍兴市区和上虞市境内,由萧山段、绍兴渔后桥段、绍兴皋埠段、上虞段四部分组成。运河纤道是古代以人力背纤为行船提供动力的通道,是运河船运的重要辅助设施。纤道始建于西晋,唐代进行大规模修整,现保存纤道多为明、清至民国重修,与已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纤道钱清镇板桥至柯桥街道上谢桥段在历史上曾相互贯通。四段纤道现存约8.4千米,沿浙东古运河和东小江而建,有依岸临水和双面临水二种,建筑形式有实体纤道与石墩纤道两种砌筑形式,实体纤道又分石板竖砌和条石叠砌两种,石墩纤道以条石叠砌石墩,上铺梁石。纤道平面布局略呈S形,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风浪对纤道的冲击。浙东运河纤道是浙东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思巧妙,布局合理,规模较大,形制独特,纤道间以拱桥和梁桥相连,高低错落有致,构成了江南水乡独特的文化景观,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对研究浙东运河演变和运河航运史具有重要意义。

16. 曹娥江两岸堰坝遗址

是解决萧曹运河、曹娥江、四十里河间水位落差的航运工程设施,包括梁湖堰坝遗址、拖船弄闸口遗址、老坝底堰坝。梁湖堰坝遗址位于上虞市梁湖镇外梁湖村,自南北朝有记载以来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发挥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现已不通航。拖船弄闸口遗址位于上虞市百官镇上沙村,原系萧曹运河与曹娥江的连接枢纽,旱闸坝。东西两端原均设有盘车旋转推绞,使船脱落水面牵引上岸,然后船下垫擂棍,交替前移,把船拖出旱闸坝,推入运河中。由于交通要道的废弃,闸口已被拆除。弄(坝)现为水泥铺地,两边为民居。老坝底堰坝系萧曹运河与曹娥江的过坝头,单道,作驳船用。形成于宋,现存建筑基础为清道光十九年遗物,原为人力拖船过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升船机替代。

17. 虞余运河水利航运设施

虞余运河水利航运设施位于上虞市驿亭镇,主要包括五夫长坝及升船机、驿亭坝。

五夫长坝始建于明嘉靖,现存明清及1972年重建的水闸及管理用房。坝分为两部分,南面为水闸,北面为五夫升船机坝。五夫长坝是民国以前运河上重要的交通枢纽,运河上虞段和余姚段的分界点,是绍宁货物运输的中转站。1953年,人力拖坝改为人力绞盘车拔。1977年,在原坝址上建30吨级升船机,两侧还有管理用房。现坝的功能已基本废弃。

驿亭坝位于上虞市驿亭镇新驿亭村新力自然村运河上,为唐长庆年间为调节夏盖湖与白马湖水而建,现存为清咸丰年间重建,采用木桩基础,土石结构垒彻溢流坝,主要蓄水,兼作人力拖船坝。坝基本保持原有的主体结构,两侧旧有的草亭、文昌阁、关帝庙等建筑,现均已毁。驿亭坝是虞余运河上保留至今的一个重要水利设施,是研究堰坝桥闸演变的历史实物。

18. 姚江水利航运设施

姚江水利航运设施位于宁波市江北区、鄞州区,包括江北区压塞堰遗址、小西坝旧址,鄞州区的大西坝旧址。

压塞堰,位于江北区孔浦街道西管小区以南的倪家堰与姚江交汇口,主要作用为拒咸蓄淡保丰收。清中后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因其地位重要,曾多次重修加固,现存堰坝自北向南由五眼碶、船闸、郭公碶三个单体组成,建筑总占地面积约650平方米。

小西坝,位于江北区慈城镇前洋村,官山河与姚江连接处,古坝由南宋吴潜所建,隔江与鄞县的大西坝对接,是古时船只往来慈江、姚江的必经之处,现古坝已无存。现存老闸建于1964年5月。

大西坝,位于鄞州区高桥镇高桥村大西坝自然村东侧,大西坝河(通西塘河)与姚江交汇处,南北向横跨于大西坝河上。大西坝为古之西渡堰所在地,古坝已毁。现存大西坝(闸)始建于1962年,由?闸、桥及管理办公楼三个部分组成,是姚江大闸建成后,控制姚江与大西坝河水位的重要水利设施之一,是内河船舶进出姚江的必经之路。

19. 水则碑

水则碑位于宁波市海曙区月湖街道镇明路西侧平桥街口,始立于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由沿海制置使吴潜督造。明清两代几经湮没和重修。1999年经考古发掘,出土了明清重修的“平”字碑和南宋护碑亭亭基及部分建筑构件。现存“平”字水则碑两块,分别为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和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立的碑石;后原址修建护碑水则亭一座,保存了南宋时期亭基和明清时期碑石,占地面积21.2平方米。“平”字水则碑立于宁波市区三江六塘河汇水中心,城外诸碶闸视水则碑上的“平”字出没为启闭,水没“平”字当泄,出“平”字当蓄,启闭适宜,则可民无旱涝之忧。水则碑创意独特,选址考究,乃“四明水利之命脉”所系,“四明碶闸之精神”所在,是古代宁波府各乡调剂水源水位的标尺。

20. 长虹桥

长虹桥位于嘉兴苏州塘上,在嘉兴市郊区王江泾镇—里街东南,是一座典型的三孔实腹薄孔薄墩联拱桥,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法的半圆形石拱,现保存完整,全长72.8米,桥面宽4.9米,造型优美,气势雄伟。长虹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修,嘉庆十七年(1812年)再修,太平天国时桥栏石损毁,光绪六年(1880年)修复。

21. 拱宸桥

拱宸桥位于杭州北部的大运河杭州塘上,处于浙江省杭州市区大关桥之北,是三孔驼峰薄拱薄墩联孔石拱桥,全长98米,桥面中部宽5.90米,桥身高约16米,采用木桩基础结构,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拱宸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现保存完整,仍在使用。

22. 广济桥

广济桥曾名通济桥、碧天桥,俗称长桥,位于杭州塘沿线的塘栖古镇上,是大运河上保存较好的薄墩联拱七孔实腹拱桥,也是大运河上保存至今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桥全长78.7米,面宽5.2米,矢高7.75米,中孔净跨15.6米。七孔,拱券纵联并列分节砌筑。广济桥初建于明弘治年间(公元15世纪末),今桥为清康熙年间(公元17世纪末)重修。如今广济长桥势如长虹,造型秀丽,历经500余年仍雄踞大运河之上,现保存完好。

凤山水城门遗址


高家花园


拱宸桥


富义仓


欢喜永宁桥


祥符桥


通益公纱厂旧址


西兴过塘行码头


洋关旧址


浙东运河纤道

长虹桥  


升船坝及下河


八字桥街区


大运河(萧绍段)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 了解浙江 >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运河

类型:古建筑

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春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地址: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宁波市

开放时间:全天

简 介: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直辖市,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大运河沿线包含桥、闸、坝、仓、寺观、塔等多种文物,与大运河周边众多与运河息息相关的文化遗产共同组成了运河文化。其中,京杭大运河已于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次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包括8个省、市,共95处,与第六批京杭大运河合并为大运河。具体如下:

浙江省22处。大运河浙江段主要包括:江南运河嘉兴-杭州段、江南运河南浔段、浙东运河杭州萧山-绍兴段、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浙东运河宁波段、宁波三江口、长安闸、杭州运河古桥、杭州富义仓、通益公纱厂旧址及高家花园、洋关旧址、凤山水城门遗址、西兴过塘行码头、丝业会馆及丝商建筑、浙东运河古纤道、曹娥江两岸堰坝遗址(含梁湖堰坝遗址、拖船弄闸口遗址、老坝底堰坝)、虞余运河水利航运设施(含五夫长坝及升船机、驿亭坝)、姚江水利航运设施(含压塞堰遗址、小西坝旧址、大西坝旧址)、水则碑、长虹桥、拱宸桥、广济桥。

1. 江南运河嘉兴-杭州段

江南运河嘉兴-杭州段北起苏州与嘉兴交界处,南至杭州钱塘江边,是江南运河联系太湖水系与钱塘江水系的河道,从北至南包括始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苏州塘、杭州塘、崇长港、上塘河、杭州中河、龙山河等多段河道。江南运河嘉兴-杭州段始建于春秋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7世纪初期(隋代)在前代开凿的运河基础上疏浚加深而成,作为江南运河南段实现了大运河全线贯通。公元10~11世纪时(宋代时期)又在大运河与钱塘江交汇处开龙山河等河段,完善钱塘江运口。其中,苏州塘、杭州塘北段始凿于汉代,全线贯通于隋代,现为运河主河道,大部分经升级拓宽改造以适应现代航运的要求。杭州塘南段开凿于元末,为运河主河道,基本保持原有线位,现为4级航道。南浔颇塘镇段基本保存原有尺度,保存状况较好。苏州塘、杭州塘为现今江南运河浙江段东线,长132公里,现为4级航道。上塘河、崇长港为江南运河浙江段故道,隋唐至元末作为运河主航道,源自杭州施家桥,向东北至海宁崇福接东线主航道。其中上塘河为“三塘五坝”之一,前身为秦始皇开辟的陵水道之一段,崇长港前身为春秋时期的百尺渎、越水道。上塘河、崇长港长465公里,河道平均宽30~70米,现为6级航道,主要功能转为水利行洪。杭州中河南北纵贯杭州城区中部,南接龙山河,水流方向由南向北汇入上塘河,现为城市景观河道。龙山河原是中河通钱塘江的水道。始凿于吴越钱镠时。宋代,龙山河由西向东北,由南水城门入城。清代末期,龙山河起自兴家桥,至大通桥外的闸口,水流由北向南,经龙山闸注入钱塘江。龙山河现南起闸口,北至凤山门,连接中河,全长4400米,与钱塘江已不相通,现为城市景观河道。时至今日,江南运河嘉兴-杭州段仍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航运通道不断维护,在漕运结束后仍保持了航运功能,至今还是江南地区重要的内河航道。2011年此段运河货运量就达到1.15亿吨。

2. 江南运河南浔段

江南运河南浔段的颇塘故道是完好保存的江南运河支线河道,是大运河在水网密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延伸和扩展的河段。颇塘运河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作为湖州地区的区域运河。隋代初期,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建成,颇塘成为湖州联系大运河的重要航道。南宋时期,颇塘成为大运河支线——江南运河西线的一部分。后多次疏浚维修,一直保持着航运的功能。1952年于南浔镇北另开一段航道,绕开原颇塘河道,长约1.6千米的颇塘故道因而得以完好保留,现已无航运功能,主要作为城市排水与景观河道,河堤均为砖石护坡,有多处河埠,保存状况良好。

3. 浙东运河杭州萧山-绍兴段

浙东运河杭州萧山-绍兴段包括如今的西兴运河、绍兴城内运河、绍兴护城河、山阴故水道等河段,西起杭州西兴的钱塘江边,东至上虞县东关镇曹娥江边,全长约90千米。山阴故水道始建于春秋时代(公元前6~5世纪),是此段最早修建的一条人工水道。南北朝时期(公元4世纪)逐渐形成了以渠化天然河道为主的运河体系,唐宋时期在工程与制度上进行了较大的完善,形成了完整的水运体系(包括西兴运河、绍兴城内运河等河段)。而绍兴护城河由北宋皇年间(1049~1054年)开凿的护城壕发展而来。后来此段运河作为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的交通要道不断受到疏浚和维护。现除了部分河道保留了原有的航运功能外,其余河道已无航运功能,改作为城市景观河道或泄洪排水河道。

4. 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

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虞余运河)东起上虞百官街道赵家村曹娥江边,至余姚斗门入姚江干流,总长25千米,是沟通曹娥江和姚江的运河河段,历史上对于促进沿线城镇的繁荣发挥着重要作用,至今仍保留着运河两岸村镇相依的自然风貌。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始建于宋代(公元10~13世纪),是利用当地的湖泊沼泽,经人工整理后形成的运河。现为六级航道,平均宽22米,水深1.5米。

5. 浙东运河宁波段

浙东运河宁波段是宋代(公元10~13世纪)浙东运河黄金时期开凿的航道,取代了丈亭以东姚江自然段,避免海潮对航运的影响,这种自然江河与人工塘河并行结合、复线运行、因势取舍的设计、构筑理念与航运方式,正是宁波地区古代航运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体现了线路规划的科学性。通过基本人工化的慈江、刹子港进行航运。此段河道西起丈亭经慈城、向南抵小西坝,总长约23千米。现此段运河航运功能已减弱,为等外级航道。浙东运河从西往东到达明州府城的最后一段运河航程,因此也称为古浙东运河的末段。

6. 宁波三江口

宁波三江口是大运河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自古以来明州(宁波)始终是一个优良的对外开放港口,特别是在唐朝时期,“海外杂国、贾船交至”,宁波与扬州、广州一起并列为中国对外开埠的三大港口;宋代,宁波又与广州、泉州并列为我国三大主要贸易港;清末,宁波被定为“五口通商”口岸的其中之一。宋代(公元10~13世纪),浙东运河全线贯通后,到达宁波的内河航船,一般从三江口换乘海船经甬江出海。同样,东来的海船,在宁波三江口驻泊后,改乘内河船,经浙东运河至杭州,与大运河对接。

7. 长安闸

长安闸位于嘉兴海宁市长安镇,历史上的长安闸包括新老两坝、上中下三闸和储水用的两澳。现存文物本体除老坝位置不可考之外,其他各闸、坝均能确认其位置,基本格局尚存。长安闸是连接运河和上塘河水系的重要水利枢纽工程,也是江南运河上最重要的水利水运设施,其中所用运河闸澳制为运河上首创,达到平稳航道、节约水量、水量循环利用的多重工程目的,是我国古代先进水利技术的实证,是世界水运史上现存建筑年代的最早的复闸实例,是这一时期中国水利水运技术领先世界的标志性工程。长安闸始建于唐。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长安堰改建成长安三闸,形成复式船闸,并保存原有的长安拔船坝;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建成三闸两澳并置澳兵20人,达到引潮行运、蓄积潮水、水量循环利用的多重工程目的。元至正二年(1342年)维修,于老坝之西增建新坝。清中期废三闸,改为盘车过坝,民国年间改为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续改成闸桥。

8. 杭州运河古桥

杭州运河古桥包括祥符桥、欢喜永宁桥、桂芳桥。

祥符桥位于杭州市拱墅区祥符镇祥符南街北侧,南北向横跨五里塘河上。该桥始建年代不详,在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一中已有记载,至迟在南宋时已存。现存石桥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重修。该桥为五孔壁墩式石梁桥。桥长28米,宽3.6米,孔高5米。桥面由三块条石铺成,桥心设龙门石,表面浮雕荷花,桥栏板由望柱、工字栏板组成。除桥台望柱头雕饰石狮外,其余望柱头雕饰覆莲。栏板端部设抱鼓,桥墩均为长条石排列成的石壁墩,墩下有分水尖。墩顶承一根石盖横梁,梁上凿槽置垂直桥墩的木梁(托木),而横梁的两侧各架一根石梁,石梁之间嵌铺桥面石板,下部衬叠硬木直梁。祥符桥桥墩上有题记和仰覆莲雕刻,题记共十余处,因风化严重,字迹已不可辨。

欢喜永宁桥位于杭州市下城区石桥街道,东西向横跨上塘河,原名李王桥,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该桥为半圆形单孔石拱桥,总长40米,宽5.18米。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桥拱跨度11.3米,矢高5.8米。桥拱两侧金刚墙用长条岩石错缝叠砌,墙上用三对长系石和两对明柱,形成一个稳定的框架。桥面平台刻葵花形图案,两侧栏板用长块花岗岩石砌筑。整座桥用八根望柱,柱头雕狮子,造型逼真。

桂芳桥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临平东湖街道东大街,南北向跨上塘河。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重建。该桥为单孔石拱桥。拱券采用纵联并列分节砌置法,桥墩两壁为石条错缝叠砌而成。南北两岸有东西向引桥。结构稳定,形制完整,整体保存良好。

杭州段运河河道上桥梁保存了杭嘉湖平原特有的软土地基薄墩薄拱桥和壁墩梁桥,是研究桥梁技术发展和演变历史的较为系统的实物资料,也是研究不同时期运河河道及水利航运设施嬗变的历史坐标。

9. 富义仓

富义仓位于杭州市拱墅区湖墅街道霞湾巷。清光绪六年(1880年),由浙江巡抚谭钟麟下令购地兴建,清光绪十年(1884年)竣工。民国时期该仓房曾作为浙江省第三积谷仓,并加以修缮。富义仓初建时有仓储式长房八十间,可储存稻谷4~5万石。还有砻场、碓房、司事者居室等,正门码头处筑有一亭,以防粮食淋雨并供搬运者休息。现存三排仓储式长房、门廊、偏厢、仓房遗址及码头。仓房皆为一层砖木结构硬山顶建筑,南北向。平面呈狭长的矩形,面阔八间,每间用柱16根。各间用抬梁穿斗混合式,每间用四柱十桁中柱分心。仓库四周用厚实的夯土墙,有明显收分,墙基条石基础,转角、门边用砖墙加固。墙顶端有青砖和板瓦构筑的坡顶,叠涩出檐,上覆阴阳合瓦。屋顶用天窗以供采光。室外四周有排水明沟,条石砌筑。仓房之间皆以青石铺砌走道。主入口的四方敞亭为单檐歇山顶。目前建筑格局基本保持完整。富义仓是江南运河杭州塘运河沿岸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城市公共仓储建筑群,是杭州城北部地区米市、仓储和码头装卸业发展繁荣的实物见证,对研究和展示古代运河体系及近代城市仓储防灾制度有着重要价值。

10. 通益公纱厂旧址及高家花园

通益公纱厂旧址及高家花园位于杭州市拱墅区拱宸桥街道。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旧址保留4座建筑,分别为厂房3座和办公用房1座。高家花园建于清末,是纱厂主事者高懿臣的私家别墅,园内主体建筑为南华楼和爱日楼,辟有水池、假山,现存占地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通益公纱厂西厂房平面呈矩形,坐北朝南,面阔十四间,通面阔47.22米;进深五间,通进深为34.21米,建筑面积1538.86平方米。东厂房平面呈矩形,坐北朝南,面阔十三间,通面阔43.17米,进深五间,通进深为34.21米,建筑面积1538.86平方米。北厂房平面呈矩形,坐北朝南,面阔八间,通面阔28.02米;进深六间,通进深为57.83米,建筑面积1620.4平方米。办公用房为二层砖木结构歇山顶建筑,坐东朝西,平面呈矩形,面阔五间,通面阔19.2,进深二间,通进深10.84米,占地面积193.37平方米,建筑面积386.74平方米。通益公纱厂开运河沿岸民族工业发展先河,是当时浙江省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三家民族资本开办的近代棉纺工厂之一,见证了运河沿线由传统农业走向近代工业化的历史过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其建筑遗存为早期工业建筑发展历史的见证,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11. 洋关旧址

洋关旧址位于杭州市拱墅区拱宸桥街道温州路126号。1896年,杭州设立海关开埠通商,称 “杭州关税务司署”,即 “洋关”,关署建在拱宸桥通商场内,1896年10月1日开关。洋关原由税务司、杭州海关办事处、帮办人员住宅和码头检货厂等组成,留存至今只有三座建筑,呈“品”字形布置,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南楼原为税务司楼,平面呈矩形,共三层,南北面为七开间,总长26.1米,东西面为七开间,总长22.6米,占地约620平方米。一、二层立面采用仿英 “券廊式”,外墙为灰色清水砖砌筑,拱券及砖柱用红色清水砖砌筑。重檐,屋顶采用东方传统建筑的大屋顶形式。正脊两端和戗脊外端微翘,出檐短浅。北楼原为杭州海关办事处,平面呈矩形,共二层,南北面为七开间,总长22.7米,东西面为五开间,总长19.2米,占地约407平方米。立面采用仿英 “券廊式”,外墙由灰色与红色清水砖相砌而成。屋顶为四坡形,东西面带老虎窗。屋檐下的承抗叠涩,处理方法较为简洁。东楼原为帮办人员住宅,平面呈矩形,二层,南北面为八开间,总长29.5米,东西面为四开间,总长13.2米,占地约411平方米。立面采用仿英“券廊式”,外墙由灰色与红色清水砖相砌而成。屋顶为坡形。洋关作为杭州的老海关,曾经是杭州最主要的征税机关,也是货物进出的枢纽,是杭州运河关税管理变迁和运河航运兴衰的见证。

12. 凤山水城门遗址

凤山水城门遗址位于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太庙社区中山南路与万松岭交界的中河上,东西向横跨中河。始建于元代。元末张士诚于至正十九年 (1359年) 重筑杭州城,设旱门十、水门五,凤山水城门即五水门之一。明清多次维修,民国拆除杭州外垣,仅留此门。凤山水门平面呈矩形,为单拱门洞,城门列长9.95米,残高3.8米,宽12.8米。门洞由两个不同跨径的石拱券并联而成,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筑,北孔高2.8米,跨径5.7米,南孔高1.92米,跨径4.3米。门洞中有石砌方形闸槽,闸挡后有石雕门臼,原安有闸门可以启闭,今已缺失。水门南面拱券上方的城墙上,嵌有 “凤山水门”石刻字牌。城墙总厚度12.3米,残存长22.49米。凤山水门是杭州仅存的一座城门,起着城市历史地理坐标的作用。水城门下的河道为元代砌筑,其形制、布局、构造是研究城市水运管理的实物史料。

13. 西兴过塘行码头

西兴过塘行码头位于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西兴老街官河沿岸。西兴为春秋时越国渡钱塘江主要渡口,后逐渐改为驿站,并设镇。自古以来,西兴为钱塘江与浙东运河运口,交通便利,商贾云集。西兴码头是浙东运河西端的码头,是沟通钱塘江与浙东运河的运输枢纽。现因钱塘江河道北移,码头已废弃,失去原有运输功能,相关水工设施作为遗址保存完好。过塘行即牙行,转运栈,因浙东运河与钱塘江之间无法直接行船通航,专门负责浙东运河与钱塘江之间的货物、人员转运工作。清代鼎盛时西兴有过塘行72家之多,每家有专门的转运类型。转运的货物主要有粮食、茶叶、蚕茧、生漆、牲畜等大宗农副产品及日常用品等。过塘行一般都设于水陆码头、交通要道,门面不大,一两层房屋,两三开间门面。现主要包括:位于官河路42、43号的协亨祥过塘行,官河路95号的沈正堂过塘行,官河路96号的俞任元过塘行,官河路97号的张德茂过塘行,官河路102、103、104号过塘行,官河路105号建筑,官河路110、111号的钟大椿过塘行,官河路112号建筑,西兴街98、100、102、104号的沈渭全过塘行。

14. 丝业会馆及丝商建筑

丝业会馆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于民国元年(1912年)落成。近代,依托大运河便利的交通,南浔逐渐形成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丝业会馆是近代南浔丝商行会的办公场所,为维护南浔丝商利益,开展生丝营销和出口而建。丝业会馆由三部分组成。主体建筑为正厅“端义堂”,其北有丝业先辈祠,西为初小四年制丝业小学。现仅存大门、正厅及丝业小学校舍,占地约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60平方米。正厅“端义堂”高约15米,正厅面阔三间,柱梁用材粗大。刘氏悌号即刘氏崇德堂,为丝商建筑,占地约3000平方米。该宅坐东朝西,由三部分组成。中轴线上的崇德堂正厅已毁,遗址尚存。现存主体建筑为中轴线后楼五楹、北侧的偏院和用红砖砌筑的西式洋楼,现有建筑保存较好。丝业会馆是江南城镇建会最早、规模最大丝商行会办公场所,对研究江南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丝业会馆将中西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布局规整、体量较大、选料考究、建造精美,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15. 浙东运河古纤道

浙东运河纤道分别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绍兴县、绍兴市区和上虞市境内,由萧山段、绍兴渔后桥段、绍兴皋埠段、上虞段四部分组成。运河纤道是古代以人力背纤为行船提供动力的通道,是运河船运的重要辅助设施。纤道始建于西晋,唐代进行大规模修整,现保存纤道多为明、清至民国重修,与已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纤道钱清镇板桥至柯桥街道上谢桥段在历史上曾相互贯通。四段纤道现存约8.4千米,沿浙东古运河和东小江而建,有依岸临水和双面临水二种,建筑形式有实体纤道与石墩纤道两种砌筑形式,实体纤道又分石板竖砌和条石叠砌两种,石墩纤道以条石叠砌石墩,上铺梁石。纤道平面布局略呈S形,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风浪对纤道的冲击。浙东运河纤道是浙东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思巧妙,布局合理,规模较大,形制独特,纤道间以拱桥和梁桥相连,高低错落有致,构成了江南水乡独特的文化景观,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对研究浙东运河演变和运河航运史具有重要意义。

16. 曹娥江两岸堰坝遗址

是解决萧曹运河、曹娥江、四十里河间水位落差的航运工程设施,包括梁湖堰坝遗址、拖船弄闸口遗址、老坝底堰坝。梁湖堰坝遗址位于上虞市梁湖镇外梁湖村,自南北朝有记载以来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发挥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现已不通航。拖船弄闸口遗址位于上虞市百官镇上沙村,原系萧曹运河与曹娥江的连接枢纽,旱闸坝。东西两端原均设有盘车旋转推绞,使船脱落水面牵引上岸,然后船下垫擂棍,交替前移,把船拖出旱闸坝,推入运河中。由于交通要道的废弃,闸口已被拆除。弄(坝)现为水泥铺地,两边为民居。老坝底堰坝系萧曹运河与曹娥江的过坝头,单道,作驳船用。形成于宋,现存建筑基础为清道光十九年遗物,原为人力拖船过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升船机替代。

17. 虞余运河水利航运设施

虞余运河水利航运设施位于上虞市驿亭镇,主要包括五夫长坝及升船机、驿亭坝。

五夫长坝始建于明嘉靖,现存明清及1972年重建的水闸及管理用房。坝分为两部分,南面为水闸,北面为五夫升船机坝。五夫长坝是民国以前运河上重要的交通枢纽,运河上虞段和余姚段的分界点,是绍宁货物运输的中转站。1953年,人力拖坝改为人力绞盘车拔。1977年,在原坝址上建30吨级升船机,两侧还有管理用房。现坝的功能已基本废弃。

驿亭坝位于上虞市驿亭镇新驿亭村新力自然村运河上,为唐长庆年间为调节夏盖湖与白马湖水而建,现存为清咸丰年间重建,采用木桩基础,土石结构垒彻溢流坝,主要蓄水,兼作人力拖船坝。坝基本保持原有的主体结构,两侧旧有的草亭、文昌阁、关帝庙等建筑,现均已毁。驿亭坝是虞余运河上保留至今的一个重要水利设施,是研究堰坝桥闸演变的历史实物。

18. 姚江水利航运设施

姚江水利航运设施位于宁波市江北区、鄞州区,包括江北区压塞堰遗址、小西坝旧址,鄞州区的大西坝旧址。

压塞堰,位于江北区孔浦街道西管小区以南的倪家堰与姚江交汇口,主要作用为拒咸蓄淡保丰收。清中后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因其地位重要,曾多次重修加固,现存堰坝自北向南由五眼碶、船闸、郭公碶三个单体组成,建筑总占地面积约650平方米。

小西坝,位于江北区慈城镇前洋村,官山河与姚江连接处,古坝由南宋吴潜所建,隔江与鄞县的大西坝对接,是古时船只往来慈江、姚江的必经之处,现古坝已无存。现存老闸建于1964年5月。

大西坝,位于鄞州区高桥镇高桥村大西坝自然村东侧,大西坝河(通西塘河)与姚江交汇处,南北向横跨于大西坝河上。大西坝为古之西渡堰所在地,古坝已毁。现存大西坝(闸)始建于1962年,由?闸、桥及管理办公楼三个部分组成,是姚江大闸建成后,控制姚江与大西坝河水位的重要水利设施之一,是内河船舶进出姚江的必经之路。

19. 水则碑

水则碑位于宁波市海曙区月湖街道镇明路西侧平桥街口,始立于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由沿海制置使吴潜督造。明清两代几经湮没和重修。1999年经考古发掘,出土了明清重修的“平”字碑和南宋护碑亭亭基及部分建筑构件。现存“平”字水则碑两块,分别为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和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立的碑石;后原址修建护碑水则亭一座,保存了南宋时期亭基和明清时期碑石,占地面积21.2平方米。“平”字水则碑立于宁波市区三江六塘河汇水中心,城外诸碶闸视水则碑上的“平”字出没为启闭,水没“平”字当泄,出“平”字当蓄,启闭适宜,则可民无旱涝之忧。水则碑创意独特,选址考究,乃“四明水利之命脉”所系,“四明碶闸之精神”所在,是古代宁波府各乡调剂水源水位的标尺。

20. 长虹桥

长虹桥位于嘉兴苏州塘上,在嘉兴市郊区王江泾镇—里街东南,是一座典型的三孔实腹薄孔薄墩联拱桥,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法的半圆形石拱,现保存完整,全长72.8米,桥面宽4.9米,造型优美,气势雄伟。长虹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修,嘉庆十七年(1812年)再修,太平天国时桥栏石损毁,光绪六年(1880年)修复。

21. 拱宸桥

拱宸桥位于杭州北部的大运河杭州塘上,处于浙江省杭州市区大关桥之北,是三孔驼峰薄拱薄墩联孔石拱桥,全长98米,桥面中部宽5.90米,桥身高约16米,采用木桩基础结构,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拱宸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现保存完整,仍在使用。

22. 广济桥

广济桥曾名通济桥、碧天桥,俗称长桥,位于杭州塘沿线的塘栖古镇上,是大运河上保存较好的薄墩联拱七孔实腹拱桥,也是大运河上保存至今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桥全长78.7米,面宽5.2米,矢高7.75米,中孔净跨15.6米。七孔,拱券纵联并列分节砌筑。广济桥初建于明弘治年间(公元15世纪末),今桥为清康熙年间(公元17世纪末)重修。如今广济长桥势如长虹,造型秀丽,历经500余年仍雄踞大运河之上,现保存完好。

凤山水城门遗址


高家花园


拱宸桥


富义仓


欢喜永宁桥


祥符桥


通益公纱厂旧址


西兴过塘行码头


洋关旧址


浙东运河纤道

长虹桥  


升船坝及下河


八字桥街区


大运河(萧绍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