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府公报 > 政府公报目录 > 2015年 > 第34期(总第1101期)
索引号: 000014349/2015-778057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发文机关: 省政府办公厅 成文日期: 2015-12-02
发文字号: 浙政发〔2015〕36号
废止时间: 0000-00-00
索引号: 000014349/2015-778057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发文机关: 省政府办公厅
成文日期: 2015-12-02
发文字号: 浙政发〔2015〕36号
废止时间: 0000-00-00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昌创新驱动发展实践调研报告的通知
  • 日期: 2015- 12- 02 00: 00
  •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 浏览次数:
  • 字体:[ ]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求“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这为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提供了行动指南。

近年来,新昌县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机遇,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铁了心抓创新,破“四不”(科技投入产出不匹配、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评价考核科技成果的标准不科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适应)促转型,锐意改革,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发展、加快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新昌的实践有力地证明,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增强发展动力,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突出制度供给,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聚焦破解科技创新“四不”问题,解放和激发创新活力,进一步打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通道;必须顺应创业创新如火如荼的新趋势,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激发创新精神,凝聚创新力量,推动创新实践。

现将“新昌创新驱动发展实践”调研组的调研报告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谋划“十三五”发展,认真学习借鉴。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15年11月13日

铁了心抓创新破“四不”促转型

———关于新昌创新驱动发展实践的调研报告“新昌创新驱动发展实践”调研组

我省经济发展正处于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坚定不移地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培育发展新引擎,拓展发展新空间,构筑产业新体系,建立发展新体制,引领发展新常态,打造经济升级版,成为全省上下孜孜以求的探索。

新昌县本着“务实创新、敢争一流”的精神,铁了心抓创新,破“四不”促转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打通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先后实现从山区欠发达县到全国百强县、从全省重点污染县到国家级生态县的跨越,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子。

当前,全省都在谋划“十三五”发展,特别需要像新昌这样的典型作榜样和示范。根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精神,省政府办公厅组织有关部门对新昌创新驱动的发展作了调研。

一、新昌现象

新昌县域面积1213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八山半水分半田”,人口43万。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新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仍相对滞后。1991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全省平均的75%、72.5%。为了摆脱这一状况,新昌开展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发展经济、振兴新昌”大讨论,积极推进“国家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建设,深入实施国有城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农村生产经营体制等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用11年时间成为了全国百强县。2002年位列全国百强县第90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上升到全省平均的98.7%、99.8%,比1991年提高23.7个、27.3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7%、22.4%。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新昌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经济增速下行,环境质量恶化,曾经的“绿水青山县”沦为了“全省重点污染县”。一些企业开始外迁,又爆发了一起环保群体性事件。对此,新昌痛定思痛,开始探索依靠科技进步,注重产业升级,强化生态治理,统筹协调发展之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八八战略”为总纲,牢牢把握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机遇,实施“创新强县”战略,围绕破解科技创新“四不”的问题,铁了心抓创新,坚持资源不足科技补、区位不足服务补、不求其全但求其精、不比大小比创新、不比数量比质量的理念,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致力于建立创新驱动发展的好体制,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发展质量,实现了向国家级生态县的跨越。

———自然禀赋一般但经济增速较高。新昌人均耕地只有0.53亩,可联片开发土地稀缺,资源禀赋有限,经济基础、发展条件没有大的优势。但是,在全国、全省经济增速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形势下,新昌经济增长依然保持良好势头。2012年到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9.0%、19.1%、11.1%,分别比全省高1.1个、0.4个、2.8个百分点;2015年上半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0.1%,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0.1%,分别比全省高1.8个、2.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仅为0.6%。

———产业总量不大但质量效益较好。新昌依靠科技与产业融合,形成了高新化、集约化、集群化发展态势,在细分领域形成了“小产品大市场”的格局。2014年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产业占工业的比重超过80%,工业机器人、航空装备、生物制剂等高端、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41.9%,比全省高20个百分点以上;机械装备等产品的智能化率达70%,出现一批“机器换人”的智能工厂;规上企业亩产税收40.78万元,走在全省县市前列,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全省低25%,规上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高于全省35%,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已连续三年在全省工业强县综合考评中名列前十名。

———科技人才基础薄弱但创新活力迸发。新昌没有高校和大院大所,原先人才数量不多、底子薄,能够投入的研发经费也有限。但是,新昌坚持需求导向,深化体制改革,不拘一格求人才、用人才,形成“小县大科技”的发展格局,发展动力逐步从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引领转变。2014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以上,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居全省各县(市、区)第2位;R&D经费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09%,高于全省1.95个百分点;企业创新能力较2012年提升了18%,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50.89%,比全省高22.09个百分点;专利授权量1929件,同比增长37.8%,是2010年的4.8倍;人才总量6.5万人。2015年1—7月,人才引进、发明专利均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引进“国千”“省千”人才4名;海外工程师、资深专家65名,同比增长2.21倍;研究生1110名,增长3.48倍;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89.3%,授权量增长69.8%。

———区位条件不优但生态宜居优势日益显现。新昌境内没有铁路、水运、空运,离上海、杭州等中心城市也有相当距离,区位条件不优。但是,依靠创新驱动,把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主体功能区开发等有机结合,构筑了“好山好水好空气”的生态优势,2014年空气优良率达84.8%,交界断面水质连续六年考核优秀,再加上高速公路通达、生活配套不断完善,成为远近知名的宜居县。新昌大企业大多把总部留在新昌或回归新昌,企业80%的员工是本地人,一大批高科技人才尤其是中老年高端人才来新昌工作和生活。

新昌现象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均作了深度报道。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同志到新昌调研后,要求在全国推广新昌经验。省委夏宝龙书记非常关心新昌,亲临指导,提出了明确要求。李强省长在新昌调研后指出:事实证明,省委、省政府选择在新昌实施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决策是正确的,在全省上下都在谋划“十三五”发展的时候,特别需要像新昌这样的典型作榜样和示范。

二、新昌实践

新昌现象,让人欣喜、使人振奋。这是新昌全县上下立足山区实际,大胆探索实践,艰苦创新创业的结果。新昌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创新型省份和工业强省的部署要求,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探索富有浙江特色和新昌特点的有效做法,培育创新主体,集聚创新成果,激发人才活力,聚焦产业创新,谋划创新空间,突出制度供给,营造创新环境,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发展、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新路子。这是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发展路径的一个现实探索,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榜样和示范,是破解科技创新“四不”问题的一个生动案例。

(一)培育创新主体:企业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是新昌创新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新昌现象重要的推动者和创造者。一批以实体经济为阵地、坚守主业的企业,以创新求发展,向创新要红利,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新昌,政府想的更多的是如何留住企业、为企业创新创业打造良好的生态;企业想的更多的是留下来怎么发展、如何做大做强。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围着市场转,致力于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

第一,想尽办法留住企业。这是区位条件并不十分理想的新昌的首要任务。新昌为留住本土企业,留住这些坚守的创新主体,牢固树立“留住企业就是最大招商”的理念,着力破解制约因素,优化服务环境,提升城市承载力,用政府的服务、环境的改善、老百姓的口碑留住企业。三花控股、万丰奥特、浙江医药等企业均遭遇过外地高层领导多次上门招商和优厚条件的诱惑,最后仍然把好项目留在了新昌。

第二,把研究院建在企业。围绕做强产业链,在符合条件的企业布局建设重点企业研究院,并由其主持重大瓶颈技术攻关,同时吸引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青年科技人员到研究院工作。目前,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有8家,每年开发省级新产品100多只,正在培育的重点企业研究院4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企业里最漂亮的房子是研究院大楼,不少实验室设备条件比高校、科研院所还好。新和成投资3亿多元建设国内一流的研发中心。为更好地让大城市的专业科研人才为我所用,新昌企业已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11个,在上海、杭州等智力富集地区建立研发中心26个;在杭州市滨江区的支持下,在滨江设立了新昌研发大楼,已有7家企业入驻。

第三,企业创新投入不断加大。2014年R&D经费支出13.64亿元,绝大部分来自企业。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相当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2.32%,列全省第4位;中小企业R&D经费支出相当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3.3%。首先,企业把利润投入创新。陀曼精机把每年所得利润都投在新产品研发上,依靠创新成为中国轴承套圈车削自动化装备领域的领跑者。远信印染机械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6%以上,销售额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增长。达利丝绸、得恩德制药、凯成纺织机械等一批企业都在新产品研发上花光了利润。其次,向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搞创新。全县有7家上市企业、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今年有2家企业首发融资、5家上市企业定向再融资,金额超过35亿元;有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定向增发融资,投入创新转型发展。再次,财政科技资金引导企业创新。明确年度财政科技投入占比达到10%,每年安排3亿元用于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战略性产业发展,每年减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近3亿元。设立3亿元的政府产业基金,投向创业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出资8000万元组建担保基金,支持银行划出一块信贷资金,向成长性强、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知识型、特色型中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出资1亿元为创新型、苗子型中小微企业以低费率提供担保。此外,一些中小企业还以知识产权质押等信贷方式筹集创新资金,今年上半年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6笔,累计1020万元。引进2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认缴资本5.8亿元,已与多家科技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第四,围绕做强主业创新。据了解,新昌90%以上的工业企业坚守主业、专注主业,一心一意做大做强。不少企业已向“专、精、尖、特”方向发展,成为细分行业的“领跑者”,有的还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单打冠军”。浙江医药拥有257个专利、100多个自主知识产权;新和成是深圳中小板第一家上市企业,是全国行业龙头企业;三花控股1997年拒绝了美国一家龙头企业的收购,10年之后成功实现反收购。全县现有年销售超百亿企业2家,全省技术创新能力百强企业3家、十强企业2家。

第五,龙头企业带动创新。龙头企业发挥带动引领作用,推动大中小企业共同创新。三花控股带动本地40多家中小企业一起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智能纺织印染装备产业有400多家上下游企业为日发精机、泰坦股份等龙头企业配套。创新方式从仿制创新为主向原始创新转变。目前,新昌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科技成果有6个。

(二)集聚创新成果:技术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核心。新昌通过深化开放合作创新机制,自主研发技术,向海外先进企业要技术、向大院名校要技术、向技术市场要技术,走出了一条立足山区、胸怀全球、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路子。

技术创新是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关键。新昌的企业一方面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建设,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技术市场体系,将自己的产业端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国内外技术新昌用”。

第一,企业自组创新团队,自主研发技术。陀曼精机以董事长俞朝杰为首,带领一支有活力的自主创新团队,经过8年多的努力,申报专利2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60多项),年总产值从200万元增长到2亿多元,实现了从行业的追赶者到制定行业标准的领跑者转变。浙江医药以夏钢博士为首的创新团队主持“抗Her2-ADC”项目,体现了生物医药的最新发展方向,成为首批14个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之一。三花控股组建了新能源汽车空调、太阳能发电、空调控制系统3个创新团队,其中黄宁杰博士为首席技术官,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团队研发的新产品预计10年内可实现15亿元的年销售额。

第二,向海外先进企业要技术。一是通过与海外先进企业合作,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三花控股与以色列HF公司合作已成功研发全球首个超临界并联塔式太阳能热发电单元样机。二是通过并购海外先进企业,引进新技术,实现转型发展。万丰奥特出资11亿元收购了加拿大一家全球顶尖的镁合金生产企业,进入新材料领域;日发精机出资3.5亿元收购意大利一家航空设备制造商,成为拥有飞机总装及零部件生产能力的企业。近年来已有8家企业实现海外并购,资金超过40亿元,由此迅速进入全球产业链高端。

第三,向大院名校要技术。推动规上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编制技术难题需求、企业合作、专用电子等产品对接、技术类项目合作、人才团队合作等五张清单,建立县与区、县与所、县与校新型双层双向长期合作机制。目前,新昌企业与国内外1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规上企业产学研合作占比达75%,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新和成与浙江大学共同实施的脂溶性维生素及类胡萝卜素的绿色合成新工艺及产业化项目,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6项,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新昌还组织企业“走出去”,先后到武汉、西安、南京等城市举办大型科技人才对接活动,五洲新春与武汉理工大学在武汉科技对接活动上达成合作的环类零件精密轧制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共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昌同星制冷与西安交大、得恩德制药与中国药科大学也通过对接活动成功实现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同时,引进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上海技术交易所等11家高校、科研院所在新昌建立技术研究院或转移中心,还与美国肯塔基大学等10所国际知名院校建立了定向合作机制。

第四,向技术市场要技术。启动加快技术市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改造了科技大市场,建成了科技展览厅,开通了科技成果网,实行线上线下融合的运行模式。2015年1—9月技术交易额已达4215万元,同比增长38.3%。京新药业通过技术市场,用3890万元买了北京一家公司的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生产技术,一跃成为国内第二家能生产该药品的企业;万丰卡达克新动力通过科技成果竞拍,用1200万元买下了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CHS混合动力系统,进行转化和产业化,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1826万元。

(三)激发人才活力:人才是创新创业的第一资源。新昌政府为企业筑巢引凤、企业让人才才尽其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使创新驱动发展有了最根本的动力。

引进一名领军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就能开发一个新产品、培育一个新产业。为了求才、用才,新昌政府出政策、建机制,企业出实招、肯投入。求贤若渴、大气包容的人才战略使新昌引到了人才、留住了人才,人才创新创业激情迸发。

第一,创新引才机制引进人才。坚持不求最好、但求实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实施“天姥英才”计划,每年安排5000万元以上资金,引进资深专家、海外工程师、高层次海外留学人员和高端创新团队。探索企业柔性引才机制,实行“户口关系在外地、平时工作在新昌”模式,鼓励高校研究生团队来新昌企业工作。鹤群机械、康立自控长期引进杭州一些大学的创新团队,以“5+2”“4+3”的方式进行技术指导。今年全县引进的海外工程师和资深专家、研究生数量均呈爆发式增长。

第二,创新激励机制留住人才。新和成、万丰奥特、浙江医药、三花控股、日发精机、京新药业、达利丝绸、康立自控、远信印染机械等企业因企制宜,采取股权激励、科技项目销售分成、项目制奖励、一次性创新重奖、荣誉激励等方式,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实现才尽其用。新昌企业平均薪资水平最高的群体是科研人员。18家企业的创新激励机制试点已取得经验,目前正在54家亿元以上企业全面推行。

第三,打造创新文化培养人才。浙江医药奉行人才“来去自由”的理念20年不变,对引进的人才,一律优待,对离职的人才,一律不卡不堵;积极输送优秀人才去国内外高校深造,深造期间待遇不变,学完以后回企业工作,也允许另谋高就。这种企业文化,不仅没有导致人才流失,反而让大批优秀人才向企业集聚。美力科技聘请了1名外地内燃机集团退休的教授级高工,十余年来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培养了一大批年轻技术骨干。万丰奥威的“野马精神”、新和成的“老师文化”等培养人才的文化,产生了吸引人才的“乘数效应”。

第四,解决后顾之忧保障人才。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人才住房问题,新昌政府转变思路,出台政策,一方面集中建了1000多套人才房,在建600多套;另一方面允许有条件的企业自建人才房。对引进的人才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购房补助。

(四)聚焦产业创新:紧贴产业转型升级抓创新,是破解科技创新“四不”问题的基点。新昌围绕做强产业链,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新技术的产业化,培育一批名企名家名品,形成了产业向中高端发展的新格局。

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最大特征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新昌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聚焦“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依靠创新驱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形成一批名企、名家、名品。

第一,让传统产业插上网络化、智能化的翅膀。传统产业在新昌占有很大的份额。新昌企业敏锐地把握机遇,主动作为,促进信息技术向生产、设计、市场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2014年度新昌“两化”融合指数72.01,居全省第一梯队,其中工业应用指数达到38.38,居全省第2位。今年启动实施“两化”深度融合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抓好337个机器换人、电商换市等项目,创建“两化”深度融合综合性示范区。

一是着力开发新产品。2014年全县新产品产值率比2011年提高6个百分点。今年机械装备等产品的智能化率达70%,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119只产品列入省级新产品计划;6只产品列入省级优秀工业新产品,6只产品被认定为全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分别占全省的6.2%和5.3%。

二是加快机器换人。2015年上半年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82.6%,轴承行业被列为省级“机器换人”十大行业试点,三花控股、新和成、万丰、皮尔等10多家企业基本建成数字化工厂,骨干企业数控化率、机器联网率分别达到70%、60%以上。

三是推行绿色安全制造方式。开展省级绿色安全制造信息化试点,9家企业基本完成绿色安全制造方式改造。以原有装备制造业务为依托,通过补强短板、创新模式,组建了4家集研发设计、设备安装、软件开发、运维服务于一体的工业信息工程公司,从专卖装备向卖装备与服务一体化转型。陀曼精机老总介绍,他们的工业信息工程公司成立才3个月,就已做了5家企业的设备改造和运维服务业务,现场演示看到,远隔千山万水,异地企业设备运行情况一目了然。

四是推动电商换市。推进与阿里云的战略合作,县政府统一采购云服务产品,以代金券的形式供企业应用,已有30多家企业开始体验。大力开拓农村电商市场,已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电商发展百佳县,今年1—7月企业网络销售额同比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电子商务销售率和采购率分别为26%和37.5%。

五是加强管理创新。皮尔轴承应用“6S”管理模式,管理水平在轴承行业是一流的,以致在执世界滚动轴承业之牛耳的瑞典SKF公司旗下,该公司利润率最高。三花控股、新和成、万丰奥特等企业建成数字化工厂以后,基于云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人工管理向智能管理转变。

第二,聚焦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比2011年提高7个百分点。今年投资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有14个,其中重大工业项目5个,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一是明确主攻产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主攻方向,聚焦做强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2个产业。目前,这两个产业在工业总量中占比达80%以上。在细分行业上,维生素E产量占全球市场60%,家用空调的核心部件“四通换向阀”全球市场占有率65%,铝合金轮毂占全球市场的30%,均居全球业界第一。

二是围绕传统产业升级的需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围绕纺织印染机械智能化、网络化的市场需求,为补强短板,培育发展传感器等装备电子、自动化控制系统等软件、研发设计等产业。

三是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新兴产业。万丰奥特从摩托车、汽车轮毂起步,如今又进入工业机器人领域、镁合金新材料领域,并将投资40亿元设立万丰航空工业有限公司,发展飞机制造、通用航空及机场管理产业。日发精机通过收购意大利航空设备制造商,进入飞机总装及零部件生产领域。

第三,培育“三名”企业。在新昌,名企、名家、名品高度一致。目前,全县销售超百亿元的企业2家,上市公司7家,中国驰名商标7只、全国质量奖企业2家、全国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1家、浙江省政府质量奖企业1家,企业牵头制订国际国内行业标准超过180项。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涌现了张道才、陈爱莲、胡柏藩、李春波等一批知名企业家,以及张亚波、陈滨等一批优秀的新生代企业家。

(五)谋划创新空间:创新主体留在本地升级、创新成果在本地产业化、创新创业项目在本地孵化,都需要规划相应的空间来落地。新昌把高新园区作为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载体来建设,走集约发展之路。

新昌建设用地空间资源紧缺,为了让企业安心留在当地发展,新昌狠下决心,谋划高新园区建设,强化平台支撑力。目前,高新园区经济贡献度达到55%,主要指标综合排名位居全省前五名。

第一,提升发展高新园区,打造核心载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资源,推动新昌高新园区主攻智能纺织印染装备产业,开展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以企业为主体并由企业主导,布局建设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开展重大瓶颈技术攻关,实施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科技、效益、集约等为主的项目综合评估机制,实行科技导向的差别化用地价格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园区承载力。2014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40.45%,比2011年提高4.35个百分点,高新园区发挥了重要的载体作用。

第二,规划建设科技城,打造科技孵化基地。为了集聚创新要素,新昌下决心从县城边上安排1平方公里区位比较优越的区块,建设科技城。目前一批高层次科技服务中介和企业研发机构已经入驻,国家级轴承和机械产品检测中心建成运行,工业设计基地初见成效,引进国内外知名工业设计公司10家、高层次科技服务中介11家,其中知识产权中介机构6家。投资2.1亿元的科技孵化器建成投用,总面积近4万平方米,目前在孵科技型企业16家。引进社会资本建设35万平方米的孵化器,主要吸引一些成长性较好的企业。加快发展众创空间,规划建设智能装备等10个特色小镇,按省市县分级创建要求,相关项目已启动建设。

第三,淘汰落后产能,为绿色集约发展腾出空间。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狠抓产业转型,推进新昌江两岸产业结构调整,强化产业导向,严把产业发展关。2006年以来,以每年减少近2亿元的税收为代价,累计关停搬迁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或项目40多家,医药化工占比从2011年的25%下降到现在以高端制剂、医疗器械等为主的18%,装备制造业比重从45%上升到69%。通过化工等行业的整治提升,每年为新兴产业、优质企业、高效项目腾出用能2万吨标煤。

(六)突出制度供给:制度供给是驱动创新的引擎。新昌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启动伊始就明确,突出制度供给,致力于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提供可靠的体制机制保障。

创新驱动发展,但靠什么来驱动创新呢?新昌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注重制度设计,通过高效率、高精准制度供给,打破制度压抑,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创新动力。这也是省政府批准在新昌开展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出发点。

第一,建立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抓改革的领导体制。新昌科技体制改革,是涉及科技、经济、政府管理体制的综合改革,是三方面改革同步设计、同步部署、同步推进的全面改革。对这一改革,必须由抓全局的领导力量来抓。新昌建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各套班子领导参加的改革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改革的领导。今年以来先后召开专题会议5次,研究协调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拦路虎”,保障改革顺利推进并取得成效。

第二,建立政府各部门统筹协调抓改革的组织体制。由县政府分管工业和分管科技的领导统筹具体抓改革,把科技部门作为经济部门来对待、来考核。加强对各部门参与改革的统筹,增强科技、发改、人才、经信、财税、金融等部门的协同性,明确各部门推进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工作的任务表,签订责任状,稳步推进。加强督查考核,把科技创新列入部门和乡镇绩效考核的内容,与干部使用和奖励荣誉紧密挂钩。省级高新园区管委会专门配备科技副主任,加强科技领导力量。

第三,建立激励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目前,8大类20项改革任务全面推进,旨在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旧体制障碍,弥补创新链向产业链转化的体制缺失。如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先后建立企业主导产学研协同创新、政府支持企业建设重点研究院等制度;为推动企业抓住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机遇,建立推动企业更快地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围绕做强主攻产业来创新等制度;为更好地引进使用人才,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引进一流创新团队、引进“户口关系在外地、平时工作在新昌”的管用的人才等制度;为深化开放合作抓创新的机制,建立新昌企业的研究院建在科技资源富集地区、生产基地建在新昌,市场需求在新昌、技术供给在大院名校的合作共赢等制度。

第四,建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体制。一是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设“三单一图”审批模式,推行“零审批”,清理前置事项,开展效能回访,规范中介市场,进一步减权、制权、限权,2014年行政审批提速61%。二是对技术市场实行公司化改革,建立按业绩进行扶持的机制。三是对国家级检测中心实行市场化改革,使这一公共平台的功能由单一的政府“把关”转向更多的为企业服务。四是推进社会检测资源开放共享,第一批8家企业检验检测设施实现开放共享,开放设备价值3.7亿元,已服务企业661家,检测费用低于市场价40%以上。五是推行“创新券”,建立政府资助购买检测等技术服务的机制。40多家企业已陆续申领到总价值80万元的“创新券”。六是全面实施“亩产效益”的发展导向机制,坚持各项要素安排与亩产税收、万元GDP能耗、全员劳动生产率等亩产贡献挂钩,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七)营造创新环境:新昌环境的优化,坚定了企业留在本地发展的信心,纷纷把总部放在新昌,新昌人更愿意留在本地工作。环境成了新昌创新驱动发展的“梧桐树”。

环境是凝聚力,是吸引力,是竞争力。新昌不断优化服务环境,完善法制环境,营造舆论好环境,改善发展硬环境,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宜居宜业的理想之城。

第一,优化服务环境。建立科技指导员制度,选调200多名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派驻200多家规上企业,当科技指导员,累计走访企业近2000次,帮助企业解决人才、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等方面问题500多个,受到企业好评。

第二,优化法制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政府前置保护、企业自我保护、司法强力保护”的体系。成立新昌县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探索县级知识产权委托执法模式,加强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衔接,实行联动执法。在83家“警务室”基础上,实现规上企业内控体系全覆盖。2014年知识产权报案率为零。

第三,优化舆论环境。每年召开科技创新大会,评选重视科技创新、重视人才、重视体制改革的好厂长、好经理、好镇长、好书记、好局长,大张旗鼓表彰,让科技创新人才在经济上获得回报、政治上获得荣誉、社会上获得尊重。实施全民科普行动,设立科技大讲堂,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领导给规上企业负责人和领导干部讲课,尤其注重企业家领导科技能力的提升,鼓励企业家、经营管理团队参加高级管理研修班,2012年以来已开设专题班6个,举办科技大讲堂32期。大力宣传企业家“爱家乡、爱实业、爱创新”的典型事例,传播好故事,传递正能量。

第四,优化城市、生态、社会环境。围绕山水品质之城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着力打造“一江一山一景”城市亮点,完善城市功能,健全商贸娱乐设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强化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走绿色发展之路,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优化社会环境,打通科技与社会发展的通道,老百姓收入和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三、新昌启示

新昌现象,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造经济升级版的生动实践;是贯彻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着力破解科技创新“四不”问题,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是适应经济新常态,抢抓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机遇,培育发展新引擎的生动实践。新昌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富有时代特征、浙江特色和新昌特点,初步揭示了应对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快经济爬坡迈坎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驱动。这对聚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探索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的有效机制,探索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探索激发创新者动力和活力的有效举措,探索深化开放创新的有效模式,具有榜样和示范意义。

(一)必须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切实增强自觉性和坚定性。

浙江要发展,资源、环境是硬约束,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是硬任务。进入新常态,打造升级版,迈上新台阶,闯出新天地,只有创新驱动发展“华山一条路”,创新是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无可讳言,一些地方对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还有这样那样的模糊认识。有的是依赖老经验,不懂创新、不会创新,陷入本领恐慌;有的是面临一时的增长压力,瞻前顾后,犹犹豫豫,缺乏壮士断腕的勇气。新昌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必须增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紧迫性,越是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的时期,越要向创新要红利,越是传统产业占比大、低端产业比重高的地方,越要向创新要出路;必须增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谋划重大创新平台、重大创新项目、重点创新团队,着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坚定不移地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加快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和特色小镇建设,落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二)必须坚持把制度供给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围绕破解“四不”深化改革,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是什么驱动人才投身科技创新?是什么驱动企业投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是什么驱动市场导向创新?是什么驱动政府投身管理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讲,“制度高于技术”,是制度供给驱动人才、企业、政府等一切主体投入创新的洪流中,通过良好的制度供给来促进资源要素向创新集聚汇流,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只有从制度上进行改革、进行突破,才能激发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形成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新昌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破解“四不”问题,从制度上进一步探索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的有效机制,厘清市场与政府的边界,明晰市场和政府在推动创新中的功能定位;必须通过制度供给,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市场准入、金融创新等改革,构建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推进要素价格倒逼创新,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营造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必须突出制度设计,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和完善政府创新管理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形成职责明晰、积极作为、协调有力、长效管用的创新治理体系。

(三)必须坚持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统筹联动,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通道。

在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支撑。但科技创新不仅仅是科技界的任务。科技体制改革不能游离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恰恰是接轨市场经济体制。要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新昌的实践启示我们,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改革创新,必须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抓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并由企业主导、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必须联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释放市场配置各类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明确政府引导创新的行为规则,打通市场引导创新要素流动的通道,促进资源要

素向创新集聚;必须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为创新驱动发展打造良好的生态系统,营造良好的环境;必须注重工作衔接,聚焦最紧迫、有影响、可实现的重大举措,大胆先行先试,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四)必须坚持把激发创新者的动力和活力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解决创新的市场导向问题,促使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人才在一线落地;强化人才驱动,解决创新的供给主体问题;强化地方政府作为,解决政府服务创新的问题。避免把创新驱动发展变成政府唱主角、企业当配角、人才跑龙套的尴尬局面。新昌的实践启示我们,各方主体共同参与,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对创新驱动发展最为有效。要坚持把激励创新者的积极性放在各项改革政策的优先位置,解放思想,完善机制,增强科技、人才、经济等各类管理部门的工作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模式,稳步推进人才工作。要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创新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以转让费论英雄、以利润论英雄,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人才到企业研究院工作,让科技人才得到应有的经济回报和精神鼓励;允许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等单位的科技人才在职创业、留职创业、利用职务发明成果创业,真正把人才的创业创新活力充分激发出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很重要的还要尊重企业家精神、调动企业家创新的积极性。为此,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研发投入主体、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支持企业建立研究院、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科技人才激励。同时,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与金融对接,让企业安心创新。

(五)必须坚持把问题导向、真抓实干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要求,践行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工作作风。

改革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积跬步以致千里。激烈的国际竞争、区域竞争和市场竞争留给我们的时间窗口并不长。新昌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有效地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但是,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依然征途漫漫,还有很多问题和困难有待深入实践探索和创新突破。新昌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宝贵的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因势利导,把破解创新驱动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找到各自的特殊矛盾和现实困难,找准改革的突破口,集中资源和力量,打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打造经济升级版;必须防止把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落实在发文、开会、搞活动上,停留于一般性安排和要求上,要以锲而不舍的韧劲、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以贯之抓改革抓创新,切实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附件下载: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昌创新驱动发展实践调研报告的通知

打印 关闭
Baidu
map